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參與朝政。時武承嗣正赫赫一時,躊躇滿志。有五六個大臣曾因為阻止立他為皇嗣,剛剛被他殺害(見謀殺表三:三十~三十三)。狄仁傑現在正踏入了這種危險地步。狄仁傑現在升到如此高位,正如攀登梯子到了梯頂,再一步就是跌落,就是死亡。
在武后長壽元年正月,武承嗣以狄仁傑謀反罪為辭,將他逮捕下獄,另外有四五個大臣。
狄仁傑曾任大理寺卿,為一大名鼎鼎之法官,如今必須運用智謀,把肅政臺的魁兇來俊臣擊敗才行。來俊臣已經認識他,對他的名望已很熟悉,現在注視這位大法官將何以自處呢。狄仁傑竟出非常之舉,他立刻服了罪。論法律,狄仁傑比誰知道得都清楚。因為法律中有一項條款,只要立刻服罪,不但免除苦刑,判決的死刑也還可以改判。
狄仁傑說:“我自認有罪,大周奉天承運,革命肇興。我乃唐臣,謀反屬實,甘願受死。”
來俊臣大喜。另外幾位被控謀反的大臣都和狄仁傑一樣,全都立即服罪,只有魏元忠不肯服罪。來俊臣心情極為愉快,遂不下令用酷刑,只將被告等收監。
這樣,狄仁傑算爭取了時間。他須要運用才智機謀才能自救。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囑咐他向武后駕前陳情,狄仁傑要親自面見武后。他將信寫好,藏在棉衣之內,說服一個獄卒將棉衣送回家去。棉衣送到家以後,仁杰之子覺得當時正在冬季,把棉衣送回,其中必有蹊蹺。心想棉衣之內必有密函,於是剪開棉衣的裡子,果然找到那封信。他立即設法把信送呈武后。
正好時機湊巧,一個九歲的孩子救了狄仁傑的性命。這個孩子是黃門侍郎樂思晦之子(樂思晦見謀殺表三:三十二號)。樂思晦是三個月以前處死的。思晦之子已交工部為奴,極其聰慧,於是入宮告變。武后一見他生得聰明伶俐,問他是誰。孩子回答之後,說有話啟奏。
武后問道:“有什麼話要說。你父親經過正當審判,確係犯罪。他罪有應得,死得並不冤枉。”
孩子回答說:“不是這樣。誰都怕來俊臣的酷刑。誰在他的酷刑之下也會招供的。先父確是冤枉。”
“是嗎?”
孩子又接著說:“陛下若不信,可以把陛下最信任的人交給來俊臣,問他叛國之罪,來俊臣也會得到供詞的。”
武后聽了心裡一動。所以狄仁傑的信來到時,她立即有心要看,她想弄個清楚,到底怎麼回事,何況她早就敬慕狄仁傑呢。於是召來俊臣上殿面奏。
武后問他:“我聽說你常濫用刑具。狄仁傑和魏元忠他們的案子情形怎麼樣?”
來俊臣回奏道:“回陛下,犯人都自願服罪,在獄裡都很舒適。在獄裡也允許他們穿袍子戴帽子呢。”
“他們都服罪了麼?”
“除去魏元忠都服罪了。”
“他們都是忠良之臣。再審一次,要公正辦理。”
武后不願信來俊臣的話,特派了一個使者到肅政臺的監獄去察看。使者一通報要去看,來俊臣立刻教人去拿了狄仁傑的衣帽,使一個與狄仁傑身材高矮相仿的人穿戴上,這樣存心不使狄仁傑見著武后的使者,免得他倆交談。到時,來俊臣自己出來,在走廊下面向西立著,假扮狄仁傑的那人在來俊臣的身旁。武后的使者向東而立,太陽光正好照著他的眼睛,讓他無法看清楚。使者早已知道來俊臣的名聲,心中害怕,連直視都不敢。他回宮奏與武后說,他親眼看見了狄仁傑,狄仁傑的身體很好,顯然是很受優待。
來俊臣覺察出來事情出了毛病,連忙把犯人的謝死表呈與武后,借使武后相信犯人樂於就死。如此,一切轉眼就可以完了。
武后越發懷疑,立刻把判處死刑的大臣們召入宮廷面詢。大臣們到後,跪在武后面前,不承認犯罪。
“你們若沒犯罪,為什麼服罪呢?”
狄仁傑回奏道:“陛下,臣等若不服罪,早已活不到現在,今天哪還能見到陛下?”
“那麼為什麼都寫了謝死表呢?”
狄仁傑聽了十分詫異,他回奏說:“臣並沒有寫。”另外那幾個大臣也否認曾經寫過。武后吩咐把謝死表取出,和各大臣核對一下筆跡。謝死表顯然是偽造的了。
武后本想把這些大臣釋放。但是武承嗣堅持,他說確實知道他們曾陰謀不軌。即使他們真不曾謀反,也都是危險小人,應當遠謫。
武后說:“他們並沒有犯什麼案子啊。”那是武后長壽元年,這時武后覺得天下安定,皇位已經坐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