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囚犯狐疑不信。太宗說:“我是你們的皇帝。我放你們回家。回家去看看你們的父母子女吧。明年秋天再來受刑。”
囚犯聞聽,真是驚喜萬分,都被釋還家。次年秋季來臨,又回監獄就刑。囚犯以為罪有應得,都樂於就死,無所怨尤。在當年,一個死因之定讞,要經過地方級三次審判,再上訴最高審判的大理寺,大理寺要與皇家的門下省的代表和中書省的代表共同審判。太宗皇帝之縱囚還家純系一時的情感,自然不足為訓。但是也可以說此等事不可無一,無須有二,正是太宗寬厚仁德的一股子真情。
太宗皇帝既已染病虛弱,於是想到繼承大統一事。太子為晉王治,太宗駕崩後,即位為高宗。
在家庭方面,太宗皇帝並不幸運。一個心愛的好公主幾年前死去,死時才三十六歲。太宗皇帝的文德長孫皇后真是賢德之至。每逢大臣直諫,觸怒了太宗,她總是支援大臣,力陳大臣是忠君愛國,皇上應當察納忠言。長孫皇后之兄長孫無忌,雖然是太宗的良臣謀士,皇家的肱股,長孫皇后卻永不許她兄長掌權太重。當她病勢垂危的時候,有人提議要請皇上頒佈大赦,藉以感動神靈。皇后說:“不可以。這是以我私人之事置於國法之上。人命都由天定。若是行一善而可延長數年壽命的話,我一生從來沒做惡事。若是隻憑行善不能修得壽數,祈禱又有何用?”臨終之時,她遺命葬于山丘足矣,不必廣築陵寢,藉以節省民力。她說,埋葬之義,只不過埋穢物,使不暴露於外而已。長孫皇后不愧一個真知灼見的賢德之女。有如此的賢妻在旁,太宗之聖德偉大自不足怪。但不幸正當盛年,長孫皇后就染病逝世。賢德之名後代景仰不衰,也非無故了。長孫皇后死後,太宗震悼萬分。大臣勸慰之時,太宗說:“我當然知道,人都不免一死。不過,以前在危難之時,皇后始終在旁扶助,善進忠言,如今失一良友,失一夥伴,悲痛曷已!悲痛曷已!”
長孫皇后死後,太宗竟大異於前,沉溺於女色,但賢德如長孫皇后之女人,終難再遇。嬪妃雖眾,太宗始終沒再立皇后。隨後最年輕的晉陽公主又不幸早亡,年才十二歲,真是傷透了皇上的心。晉陽公主嫻雅可愛,在世時總是跟著太宗皇帝,皇帝上朝時她要送到虔化門。晉陽公主與晉王治兩小無猜。當時晉王治身為太子,一次晉王要上朝侍觀朝儀的時候,她竟至哭泣,以為再不能相見。在公主亡故之後,太宗的多愁善感的個性全顯了出來。一個月之內,他常常自己垂淚,不思飲食。臣僕請他照常用膳的時候,他說:“我太愛這個孩子,悲傷無法抑制。究竟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
太宗皇帝就是這樣的人:對人民公正仁愛;在戰場之上英勇無畏,箭法如神,部下驍勇善戰,突厥人聞聲膽裂;在家裡的時候,卻溫和仁厚。
第三章 永遠困擾當權者的接班人問題
太宗皇帝為什麼立晉王治那樣軟弱無能的人,做他千秋萬歲之後繼承大統的人呢?這也許是他生平的一個大錯。太宗有十四子,由十個母親所生。長子常山王承乾,四子魏王泰,九子晉王治,都是賢德的長孫皇后所生,三人都極有機會立為太子。可是好竹難免生惡筍,在後代子孫方面,皇帝也難免不如意。初立太子,長子承乾粗鄙無賴,與娼優孌童為伍。有一次,他使朋友打扮成突厥人,裝作在喪禮中圍著死人跳舞,他自己躺在地下假裝死人,然後猛然一躍而起嚇唬他們。他就以此為樂。雖請國內名儒為師,皇上也沒法使他進德修業。泰為第四子,理應立為太子,太宗也已經暗中決定傳位於他。泰生得英俊,為人端肅,有學問,善詩文,從各方面看,都會成為一個有道明君。太宗使他住在鄰近武德殿,武德殿為上朝的大殿,並且每月撥給他的花費比其他皇子都多。泰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太子遂有恐懼之心。於是兄弟不睦,繼之以兇爭惡吵,埋怨不平,父皇煩惱萬分。終於太子承乾舉兵反。朝廷雖然輕而易舉地將叛亂平定,太宗終以太子不肖引為恥辱。
一天散朝以後,皇帝吩咐賢臣長孫無忌及另外兩位大臣隨後入宮。入內之後,太宗勃然大怒說:“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不肖之子!”於是從牆上摘下寶劍,便欲自刎。長孫無忌自然趕緊拉住。在凌煙閣中,無忌位居二十四功臣之首,忠正賢明,太宗對他言聽計從。
太宗問無忌說:“現在該怎麼辦呢?”這時太子承乾已廢,尚未伏誅。皇帝必須做一個重要的決定。若立四子泰為太子,兄弟相爭,必傷一人。無忌奏稱:“依臣愚見,當立晉王治為太子。”
太宗說:“立那個東西?你的話也許不錯。承乾和泰的仇恨已深。立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