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王誠出了大殿,周昭武將殿外的春明叫了進來,面無表情道:“今日凡是在殿中的內侍、宮女,都換了!” “都換了?” 春明不解,但在看向周昭武面露殺機時,他“噗通”一聲跪在地上,道:“是!奴才這就去辦!” 然後他趕緊起身,讓殿中的內侍、宮女全都出去。 出了大殿,他這才發現自己的後背衣服全都溼了。 這哪裡是都換了,這分明是都殺了! 暗暗搖頭,在看向跟在他身後的內侍、宮女,他心中生出一絲不忍。 都說伴君如伴虎,這話說得一點不假。 剛生出的不忍迅速消退,他領著這些人去往他們的歸處。 殿內。 周昭武負手而立,突然開口:“你都記下了?” “臣記下了!” 話音落下,從角落處走出一名穿著綠色官袍的年輕男子。 他二十八九歲,五官端端正正,眼神堅毅,面容刻板,甚至可以說是僵硬,好似天生不會笑。 這年輕男子姓魏名直,乃是新任光祿大夫魏諍之子。 他擔任起居郎,也就是起居舍人,屬六品官員,負責天子的“起居注”。 所謂起居注就是記錄天子的言行,無論大事小事、善行劣跡,統統記錄下來,以備後人修史之用。 這不是個什麼好差事,是一個風險極大的官職,倘若遇到開明的君主還好說,若是遇到昏庸或殘暴的君主,下場可就不甚美妙了。 不過,魏家從宣王一朝就負責天子的起居注,至今已經傳了數代人,一直都享有正直果敢、不畏權貴的聲譽,名聲極高,門生遍地,是真正的世家。 因此,哪怕前幾任昏庸的周王也沒殺過魏家的人,沒辦法,殺了魏家的人,就真的把自己置於“昏君”的“寶座”上了。 連昏庸的周王都不做的事,周昭武更是不會做。 不僅不做,他還有意提拔魏家,先是升魏諍為光祿大夫,後讓負責“起居注”的魏直參與到國家政事中。 周昭武看向魏直,道:“你覺得他的“合縱”之策如何?” 魏直躬身說道:“臣賀喜大王,王將軍文武雙全,實乃曠世奇才。有王將軍相助,我大周何愁不能一統天下?” “你也看好他?”周昭武道。 魏直面無表情道:“凡利國利民之臣,臣皆看好。” 這話換做旁人所說可能會讓周昭武覺得在敷衍,但從魏直嘴裡說出來,他覺得這個評價非常的客觀。 周昭武道:“你即刻傳寡人詔令,明日所有在京的六品以上的官員全部參加朝會,不得缺席!” 他又補充了一句:“讓王誠和他手下的那幾人也一起參與!” 魏直眸子明滅不定,因為他知道明日並非朝會的日子,但他還是應下。 “是!” 起身後,他走出中和殿,臉上也慢慢現出一絲疑慮。 大王臨時把那麼多官員召集朝會,看來是有重要事情要宣佈。 他已經預感到,隨著王誠入京,京都勢必會掀起一番風雲。 因為王誠自己就是一股風暴,他還未進京,朝堂上因為他的封賞已經吵得不可開交,已然分成了幾個派系。 一派是王誠的堅定支持者,這些人以右丞相程知進為首,他們認為王誠立此大功,就應該封賞,而且還要重賞,至少封個食邑三千戶以上的縣侯。 王誠立的功勞擺在那兒,上百年來,能收復兩郡失地的除了那位寧侯,就數到王誠了,找不到第三個。 另一派是中立者,這些人以左丞相許昌為首。他們也支援封賞王誠,但不宜重賞,封個關內侯或者亭侯就夠了。 他們以為王誠過於年輕,如果現在就大肆封賞,日後再立新功,又該怎麼封賞? 很容易造成封無可封的局面,倒是傷的是君臣之情,弄不好整出一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畫面。 最後一派是反對者,這些人中既有文官,也有武將,他們不但不贊成封賞王誠,甚至還建言將王誠革職查辦。 原因羅列了一大筐,有的說王誠殺性太重,有的說王誠不尊號令,有的說王誠擅權跋扈,總之一大堆不好的地方。 因為這事在朝堂上吵的太激烈了,只要朝會必然會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議論,以致於直到今天王誠的封賞還沒下來。 “明天便該見分曉了!” 魏直目光變的深邃,這一次他冒險站隊王誠,但他也不知道最後的結果,哪怕大王很欣賞王誠。 天心難測,這不是說說而已,在正式詔命頒佈之前,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搖了搖頭,他快步走下臺階,還有一件事急等著他去做。 宮外。 王誠剛走出午門,迎面就被劉慶生、吳飛龍幾人圍住了。 “你們怎麼在這兒?” 王誠驚訝,中午他明明讓吳飛龍帶他們幾人去內城吃飯。 像他們這些外臣,沒有詔命,是嚴禁私自進出王城的。 “其實,我們一直都沒走。”吳飛龍如實說道。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