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3章 王陵地宮

中收藏了很多古籍,他是透過諮詢旁人以及連蒙帶猜識得一些。

“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制畿封國,以正邦國;設僕辨位,以等邦國……”

王誠挑了幾句能完全認識的,頓時知道這卷帛書所記載的內容,正是召公花了十年心血制定的《大周之禮》。

“成康之亂”爆發,召公平定動亂,他總結原因,認為發生這場動亂是周人不知禮,雖也有公卿士大夫等階級之分,但對於他們的權利職責劃分的並不清楚。

召公以為,就是因為這些貴族不明白自身職責、胡亂插手朝堂之事導致動亂,若每個人各司其職,就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看完了這卷帛書,王誠又進入隔壁房間,同樣找到了幾卷儲存較為完好的。

整個第五層查探完,對於第五層收錄的帛書內容,他差不多清楚了。

第五層收錄的帛書分成三大類,一類自然是《大周之禮》,一類是《治國方略》,一類是《召公起居注》。

召公在來到封地五原的前幾年,康王在治國之事上經常會派人來詢問他的意見,他沒有藏私,將自己的見解以奏摺的方式呈交。

久而久之,他將這些治國方略編纂成書。到了他晚年,這些書幾架馬車都裝不完,最後隨著他一同陪葬王陵。

在這三類帛書中,《召公起居注》最不起眼,但價值不在前兩者之下。

說是記錄召公的生活起居,實則大部分內容是他與門下的論述,內容包羅永珍。

有天文地理,有古今軼事,有人生思考,有家國春秋,整個第五層幾十個房間有一大半都是收錄這些。

王誠雖是一名理科生,但好歹受過高等教育,很清楚這些帛書蘊藏著巨大價值,可謂是召公一生的心血。

“可惜了!”

他忍不住輕嘆,如此珍貴之物如今只能深埋地宮,隨著歲月而消散,叫人惋惜。

這些帛書除了《大周之禮》,剩下來的絕大部分都是孤本,結果很多都被風化了,再也不可能重現於世。

來到第四層,那排列緊湊的一間間房依然如前面的風格。

書架上擺放著的卻是一摞摞竹簡,儲存的很好,但上面的刻寫的文字更加古老,王誠基本上不認識。

但想到這些書簡能陪葬在召公陵寢,必然也是十分珍貴,於是開啟透視之眼,利用過目不忘功能將這些文字全都“掃描”到腦海裡面。

躍至第三層,單間擺放著幾口青銅鼎,鼎壁刻印著一些更加古老的文字。

王誠徹底成文盲了,看著這些字很熟悉,但一個都不認識。

連續轉了幾個房間,裡面青銅鼎居多,也有一些陶罐的碎片,上面也刻印著文字。

“金文?”

王誠想起中學時代,語文老師講解的漢字演變史。

從記錄在甲骨、獸骨的甲骨文,到記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再到記錄在竹簡上的篆書……在文字演變的過程當中,也伴隨著記錄文字所用工具的轉變。

與其說是文字的演變,倒不如說是一段人族文化的進化史。

整個第三層轉完,王誠手裡多出一隻半米來高青銅色的煉丹爐。

不是他不想要其他東西,而是那些鼎、釜都很笨重,他能拿得動,但想拿著這些東西離開,難度太大了。

這隻煉丹爐算是第三層所有東西當中最小的一個,至於那些陶罐根本不在他考慮範圍內,雖是古董,但對他沒什麼用。

不過,刻在這些東西上的那些文字,他倒是一個不漏記下了。

第二層。

那些單間裡又出現了書架,但書架上擺放著的不是書簡,而是一些獸骨、甲片。

“真是甲骨文!”

王誠若有所思,快速將第二層轉完,他挑了幾塊獸骨和龜甲,來到了第一層。

第一層沒有了單間,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牆壁,牆上畫著一些壁畫。

站在最底層,他抬頭往上看去,整座地宮中的立體圖呈現在他腦海。

王誠神色劇變,原來整座地宮並非四四方方,而是下面大,上面窄,竟是金字塔般的結構,每一層安放的東西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第一層:壁畫

第二層:龜甲、獸骨

第三層:金文、陶片

第四層:竹簡

第五層:布帛

第六層:紙張

第七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