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0部分

大部分地區就象整個荷爾斯泰因一樣,其居民在種族上都已是德意志人而不是丹麥人了。另一方面,在緊靠著日德蘭半島的北石勒蘇益格,丹麥族居民仍在人口中佔優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舉行過一次公民投票,曾為此將石勒蘇益格劃分成南北兩個投票區。結果,北區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投票贊成與丹麥重新合併,南區百分之七十九的人投票贊成仍屬德國。據此,北石勒蘇益格就從德國劃歸了丹麥,隨同划過去的有三萬名左右的德意志少數民族,而南石勒蘇益格則仍留給德國,因此留下來的丹麥族少數民族大致也有三萬人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似乎有跡象表明南石勒蘇益格居民的情緒有了相當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其程度也許被丹麥民族主義分子誇大了些),部分地無疑是由於當時丹麥和德國經濟狀況的顯著差別。不管怎麼說,“南石勒蘇益格協會”(當地專門為了支援同丹麥合併的運動而建立的一個組織)的會員人數遠遠超過了該地區實有的丹麥族人口。

在丹麥國內,各政黨對這個問題的意見是有分歧的。社會民主黨、激進黨和共產黨懷疑南石勒蘇益格的親丹麥情緒能否持久,他們認為,有關同丹麥重新合併的任何倡議都應由南石勒蘇益格人自己提出,另一方面,農民黨和大部分保守黨人希望在最後締結的對德和約中寫上一條該地區應舉行一次公民投票的規定。當丹麥政府向英國政府(它是德國這一地區的佔領國當局)提出這個問題時,否認有修改邊界或舉行公民投票的任何願望,甚至也不想交換少數民族。丹麥政府所要求的只是:給予該地區丹麥族居民一般公民權和民主權利的保證;儘速把三十萬德國難民遷走;讓南石勒蘇益格有一個和荷爾斯泰因分開的行政管理機構。1946年10月至12月間舉行談判的結果是,英國政府原則上同意了這些意見。但是,由於丹麥首相剋里斯坦森的態度,使事態複雜化了,因為他根據他自己的黨的觀點,繼續公開鼓吹在南石勒蘇益格舉行公民投票,而這違背了丹麥政府致英國政府的照會中所表明的正式立場。這一事態終於使激進黨人和以默勒為首的一部分保守黨人撤回了他們對政府的支援;於是,在下院.以八十八票對六十八票透過不信任案之後,政府宣告辭職(1947年10月)。在隨後舉行的選舉中,社會民主黨再次顯示出它是一個最大的黨,而且這一次它同意在其老盟友激進黨的支援下組織政府。共產黨在這次選舉中失去了一半席位,不再能在防務和外交政策等這些已變得如此重要的問題上向政府提出任何有效的反對意見了。

大戰的一個後果是,防務不再成為黨派間意見對立的問題,它已是除共產黨以外所有各黨都接受的一個原則。丹麥自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被德國戰敗和宰割,其帝國在這之後的若干年中被不斷削弱以來,觀點上變得愈來愈傾向於和平、中立而不好戰了。在農民黨極盛時期,它的綱領中很主要的一條就是主張廢棄防務措施,而且後來在綱領中刪去這一條曾是導致該黨一部分人退黨而另組激進黨的原因之一。當時,激進黨人變成了鼓吹中立,鼓吹和平主義,主張把國防力量縮減成為僅僅一支“邊界警衛隊”的最重要旗手;他們的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是執政黨,卻並沒有因這一政策而遭受不幸的後果。而最終遭受這種後果的卻是社會民主黨。

社會民主黨人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裡由於過分專心致力於國內政策,未能騰出多少時間來考慮防務問題,同時他們又需要激進黨的支援來湊成執政所需的多數,因而聽任激進黨人去掌握和制定防務政策。這種政策的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是,斯塔烏寧政府在拒絕了瑞典提出的締結“北歐公約”的建議之後,於1939年5月同意和德國簽訂一項為期十年的互不侵犯條約。1940年5月這項條約被德國撕毀之後,政府在戰爭爆發前最後幾個月中的政策所引起的一些民憤,就落在聯合執政各黨派中為首的黨社會民主黨的頭上——這一點在戰後第一次選舉的結果中就反映了出來。事實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唯有保守黨始終主張保持軍隊和國防而不使削弱。但是在戰後,其他各主要政黨——共產黨總是除外——逐漸地也採取了同樣的觀點。因此,丹麥政府能夠在不引起國內爭執的情況下,先是接受了聯合國憲章所規定的防務義務,後來又在1948…1949年間舉行的斯堪的納維亞防務條約談判失敗之後,決定同西方國家通力合作,共同防禦來自東方的威脅。

第五章 挪威

第一節 背景

挪威同丹麥一樣,在經歷了德國佔領的嚴峻考驗之後,儘管物質上暫時有些困難,精神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