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黨在戰後第一次大選中能夠壓倒所有其他政黨,在它的歷史上第一次取得明顯的多數黨地位,這並不使人奇怪,因為在歷屆大選中,工黨所得的選票都是穩步上升的,而且工黨的勝利也符合當時歐洲向左轉的一般趨勢。但在另一方面,基督教人民黨也取得巨大進展這一事實,在當時看來確是令人詫異。大多數政治問題專家原來認為,既然已經在左與右的基礎上就主要的爭端劃分了鮮明的壁壘,那些中間派的小政黨即使不失去其全部支持者,也將失去其大部;可是,雖然挪威向左移動了明顯的一步,卻也透過這次大選清楚地表明它並不準備走一條徹底激進的道路。
基督教人民黨的勝利同工黨的勝利一樣,也是一股歐洲政治思潮的表現。該黨是基督教…社會運動在挪威的具體化,這種思潮雖然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幾個姊妹國家中不是那麼明顯,但在幾乎所有其他的西歐國家中卻都是戰後政治生活中的一個顯著特色。基督教人民黨是由前“左派”代表、堅定的路德教徒尼爾斯·拉維克於1933年建立的,1936年在議會中贏得了兩個席位。解放後,該黨立即開始了一場新的爭取選民的運動,並在戰後第一次選舉中得到了幾達全國百分之十的選票。它的綱領主張改善社會條件,同時又主張發展宗教教育,使其能滲透到整個教育制度中去;這一綱領是不明確的,也是不切實際的,但是,該黨所得到的支援表明,它迎合了那種希望在政治和國家生活的一切方面加強宗教和道德觀念的潛在要求。
在1945年的選舉中,自由黨所受損失之小,出人意料。它之所以能在其他國家的自由黨開始衰落之後很久仍繼續保持其力量,是可以用挪威工黨的過激性質來解釋的;就是由於這一緣故,自由黨才繼續獲得一部分穩健的革新派人士的支援,而在其他國家,這部分人早已轉而擁護社會民主黨了。的確,挪威自由黨還傾向於使自己成為與保守黨截然不同的穩健的社會改革的鼓吹者,它還拒絕同保守黨攜起手來去全面反對工黨。自由企業與計劃經濟之爭已成為自由黨與保守黨之間的主要分歧。保守黨長期以來(自從它一度被人們看作是始而代表著丹麥人的異族統治,繼而又代表著瑞典人的異族統治的那個時候以來)已逐漸培養成了一個良好的民主傳統,在戰前它一貫堅持要充實國防,而它的這一主張已充分證明是正確的;但儘管如此,它在這一次選舉中卻沒有能保持其原有的地位。支援保守黨的力量主要來自大城市和東南一帶富庶的農業地區;但在挪威這樣從一般意義上說的資本家人數極少的國家裡,是不能公平合理地把議會中的第二大黨保守黨說成是純粹的階級政黨的。然而,它作為不合當時潮流的右派的代表,還是在這次大選中失去了十一個議席。
相對地說,農民黨的損失最重,它的議席從十八席下降為十席。正如這個黨的名稱所表明的,它是公開地為謀求純屬一個階層的利益而建立的,所以它最初所得的支援大部分來自它從保守黨人那裡分離出來的一些大農場主。因此,它實際上所代表的只是農業人口中範圍極為狹小的一部分,而這部分人的利益,反正已由於他們在挪威憲法上享有特惠待遇,而且又有了一個非政治性的團體(農場主協會)而得到充分保護。這一事實促成了農民黨的衰落,使它下降成為某種自封的象湊足分量用的零星砝碼那樣的角色,自己沒有明確的政策,在黨派力量的天平上一會兒倒向這邊,一會兒倒向那邊——雖然近來愈來愈經常地支援工黨一方。
第四節 戰後在恢復國內經濟和調整對外方針上的一些問題
既然工黨在大選中贏得了如此決定性的勝利,國王就要求該黨領袖、原看守政府首腦蓋哈德森組織一個清一色的工黨內閣。從理論上說,1945年11月1日就職的新政府已有選民的明確授權,可以執行不折不扣的社會主義政策了,但事實上在許多涉及財政和經濟重建的問題上,蓋哈德森繼續奉行著戰時全民族團結時期所制定的綱領。政府為了應付它所面臨的種種艱鉅任務——穩定通貨與物價,國民經濟的總的重建,商船隊的重建,國防的整頓等——不得不實行一套嚴格的管制制度,政府的支出也不得不空前巨大。在這一政策問題上,政府起初得到了所有黨派的支援,因此在戰後第一個年頭內沒有發生嚴重的危機。的確,這一年所取得的經濟恢復相當顯著。關於普遍出現失業問題的擔心證明是一場虛驚,沒有嚴重的勞工騷動情況;雖然繼續在實行定量配給,但不久就運到足夠數量的食物和其他必需物資,從而避免了任何危機。可是,住房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而且不久在物價管制問題上重又爆發了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