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9部分

“德國財產”

而堅持油田的所有權。蘇聯軍隊守護著油田裝置,產量大部分輸往蘇聯。盟國委員會和奧地利政府幾次三番提出抗議,都無效果。

另一方面,電力情況是令人鼓舞的。奧地利的巨大水力發電潛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初步得到開發,納粹又進一步予以擴大,即使其發展目的是為德國而不是為奧地利,但資源依然存在,實質上並無損壞,而且迅速投入生產,其水平大大超過戰前。固體燃料奇缺,要求以電力代替,即使目前產量的增加還不足以滿足戰後的需要。儘管如此,但工廠至少是完整的,預期大有可能逐步滿足全國需要,而且比較經濟。

燃料與電力的缺乏再次增加了個人使用者的困難。在1945—1946 年的冬季,按維也納的標準來說,還不算嚴寒,但是一連幾周氣溫在零度以下,家裡難以取暖,這對老年人和首都大批住在窗無玻璃的公寓或宿舍裡的人來說,是特別困苦的。一到周未,凡是強壯的人都去維也納森林或附近鄉村搜尋能夠找得到的燃料。老年婦人跟在盟國煤車後面希望從雪地上撿到幾塊煤的景象,到處可見。

(四)工業總情況

如前所述,提供糧食、燃料和其他形式效濟的壓倒一切的需要,不可避免地推遲了整個經濟的恢復。然而,即使上述需要並不那麼迫切,嚴重的障礙也早已存在了。姑不談由於納粹強迫奧地利經濟與德國體制合而為一,許多經濟部門都以非經濟的形式出現,據戰爭結束時估計,這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大約百分之四十已被破壞。蘇聯以波茨但決議為藉口進行了掠奪,其結果使上述比例在戰爭剛結束的階段急速提高。此外,奧地利的整個對外貿易結構已經支離破碎。佔領區的強制劃分,意味著那些甚至能從國內得到原料的工業,也往往不能保證得到原料。基礎工業大部分在西方國家佔領區,而精加工的工業則大部分在東部。俄國人在戰爭結束時攫取的戰利品,既是囊括一切,又是不加選擇,從工廠整個工段的裝置到牛羊、傢俱、私人所有的雜物用品,都兼收井取。倫納政府對此毫無權力禁止。因此,工業恢復的活動首先必然只限於在西部佔領區內進行,而由於缺乏任何全面掌握的權力來領導,就是在西部佔領區內,也只能在州的基礎上盡其所能而已。而況,各州之間的分離主義傾向導致了商業上的競爭。施蒂里亞締結了一項以菱鎂礦向法國交換磷酸鹽的協定,並從魯爾得到了煤。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一項協定,以按來換取玻璃的進口。與此同時,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一種貿易趨勢,即與佔領國結成紐帶——並不是透過有關軍事當局的專門倡議(不管怎樣,他們手裡已充滿了一般問題要處理,例如德國戰俘、流亡難民、法律與秩序、非納粹化等等),而僅僅是因為商人最容易能和他所在的佔領區內的有關國家接觸聯絡。至少有那麼一個觀察家認為,給奧地利安排佔領區是“近乎精神錯亂”,這種看法是不足為奇的。

但是,儘管存在著這一切困難,貿易和工業還是開始347 迅速地恢復活動了,即使規模狹小而又受到嚴格限制。奧地利如與德國或英國比,它的工業化水平較低,這意味著手工業工人和小規模企業在國家經濟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納粹統治結束後,民族主義勃然興起,這就激勵了要求恢復的意志。

初步的恢復主要是從小工場、小商行中開始的,因為比起大企業來,它們的性質更適宜於採用臨時應急的措施。與此同時,重建國家的意志也反映在產業工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上。他們雖然不能經營輕重工業工廠,但一俟原材料和燃料能夠正常供應時,他們將會以同樣的魄力和個人的首創精神,爭分奪秒地從事恢復和再建工作。許多工廠在有限的規模年重新開始生產,到1946 年1 月,礦山和基礎工業的生產實際上己提高到相當於1937 年水平的百分之四十七點八。

應該再強調一下,工業恢復的這些開端,主要是奧地利人本身努力的成果,因為盟國的援助多半限於進口食品和燃料。1945 年9 月,盟國對奧委員會成立,對佔領區之間的貨物流通放鬆了控制,對交通也隨之作了某些改善。

但是即使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於1946 年5 月青手工作的時候,力量還是集中於救濟方面,這是說到年底為止所分配的一億一千七百三十萬美元中只有一千一百五十萬可以留作援助工業之用。然而礦山和基礎工業保持著不斷向上的趨勢,1946 年10 月的產量達到1937 年水平的百分之六十七點三。另一方面,消費品工業的產量則落在後面,甚至到了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