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摺�1941年5月14日簽訂的美國巴西協定,就是關於在拉丁美洲進行預防性(即先買權)採購所簽訂的一系列協定的一個樣板。6月20日,所有石油產品終於都必須領取出口許可證了。6月14日總統下令,凍結了所有德國人和義大利人的資產。雖然大部分敵人的資金都已流出美國,但是,這一新措施有助於英國用來作為加緊他們自己的財政封鎖的一種手段,而且,這也公開顯示了美國當局對管制外國資金作為貨源管制的進一步手段的重視。美國政府在7月17日公佈一份黑名單——“經宣佈的一些被凍結資金僑民名單”。7月25日,對日本人資產的凍結,大大地擴充套件了這項政策。7月31日建立了迄今未有的經濟保衛局,這是一個負責主管所有經濟戰問題的政府部門。
這種用開列名單方法管制外國資金的制度,證明了它是美國在1941年12月參戰前後所進行的經濟戰中(按這個詞在英國方面的意義)的一項主要武器。1941年秋,在同日本打交道的過程中,它的效用充分顯示出來了。此項制度在日本襲擊珍珠港後由於在國外採取預防性採購和在國內實施出口許可證制而得到了加強。前者構成控制稀有金屬在非軸心國世界銷售的一項廣泛的措施。“經濟戰”(或者珍珠港被襲擊前所稱的“經濟防衛”)比之英國官方的用法有著廣泛得多的意義;新設的保衛局奉命負責一切戰時的特殊經濟活動,因此它包括封鎖和供應兩種職能,而這些職能在倫敦是由不同部門分別負責的。由於保衛局同拉丁美洲和歐洲在地理和政治環境上的關係,使得這種計劃便於執行,甚至是必要的。再從封鎖的角度看來,這項制度還有另外的好處,它無需進行攔截和海上搜尋就可建立一項管制禁運品的廣泛措施。而攔截和搜尋,對美國說來,仍是一個微妙的政治問題。許多美國官員認為美國已找到了進行經濟戰的一項新技術,它解決了在傳統的封鎖和制裁機構中的許多老毛病。這在某種程度上說來確係事實;英國政府本身把貨源管制看作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在歐洲海域上的禁運品管制。但是,美國官員們往往忘記了英國皇家海軍仍掌握著海上控制的最後制裁權,因而中立國繼續向英國當局表示對於封鎖的不滿。
第四節 歐洲的經濟戰(1940年6月…1941年12月)
當時,這個鬥爭仍在歐洲繼續進行。英國改進了貨源管制的安排,使它得以加緊其定量配給計劃,但是還必須在封鎖區內減少補給品流向德國戰爭機器,而且必須發現並利用敵人當前的、特殊的經濟匱乏情況。
1940年秋,倫敦政界有人懷疑是否真正存在這種匱乏情況。一些經濟作戰部的批評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德國最近取得的勝利難道還沒有加強它的經濟地位足以使得盟國整個經濟攻勢付諸東流了嗎?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經濟戰仍然以這樣一種主要的設想為依據而進行著,即德國最近的勝利僅使它在十二個月裡擺脫了據信它在1940年春就陷入的嚴重困境。
1940年4月到6月勢如破竹的勝利,使得德國方面愈加過分自信,併產生了一種依然滿足於大戰第一年較低的軍備產量的傾向。這使英國對德國資源的估計有些被弄糊塗了。法國戰役後,佔德國整個軍需品產值百分之四十的彈藥生產下降了,雖然在其他方面(如坦克和潛艇製造方面)略有增長,但是,1940年的軍需品總產量與1939年相比幾乎沒有什麼增長。德國仍不打算擴大基礎工業,以保證裝備和軍需品的大量生產,在幾種軍火的產量上——如飛機與坦克,德國的產量在1940年、1941年和1942年都比英國要低一些。因此,英國很容易對此產生誤解,認為德國的生產與儲存數字較低的現象,並不是德國的自滿,而是封鎖日益見效的標誌。實際上,英國仍然想象德國正與他們自己一樣,在同樣加緊地武裝軍隊。
然而,在德國人看來,他們有許多值得樂觀的理由:現有的德國軍隊肯定能輕而易舉地擊退英國的登陸,他們也相信再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突然襲擊就可以很快地摧毀俄國軍隊,只要屆時實行這樣一種進攻是有必要的話。德國已經控制了被征服國家中有價值的物資儲備,並且使用了外國的勞動力、工業和自然資源。它在波蘭和法國的迅速的勝利已使其補給品供應不致受到嚴重的侵擾。1939年9月到1940年6月,德國陸軍和空軍在戰鬥中所消耗的石油量總計僅約六十五萬五千噸(十五萬五千噸用於波蘭戰役)。但是,1940年新擄獲的庫存石油則在一百五十萬到二百萬噸之間。其他的戰利品包括大量的廢銅爛鐵。在挪威的勝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