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4部分

進行一次可能成為決定性的打擊,那才是日本的上策。由於日本沒有這樣做,德國和日本之間的聯絡一直是很薄弱的。1942年夏,德國軍械專家尼默勒上校乘著一艘德國船勝利地透過了同盟國兩面夾攻的封鎖線而來到日本。但他無法再回去了,因此他留下來專門組織那些被切斷歸路留在日本的德國工程師,把他們編成一組,在軍備生產方面給予日本技術幫助。除了做其他事情以外,他們還幫助日本人生產雷達裝置,並組織他們的防空保衛工作。即使這樣,日本也還不能在技術方面跟上最新的發展;在這方面他們還遠遠地落後於自己的敵人,這是他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唯一的其他合作行動是,曾經有一些德國潛艇被派遣到印度洋和太平洋。他們的船員同日本人相處得不好,特別是在戰爭的後幾年中,那時日本油船的損失和儲備油的耗盡,使德國潛艇指揮員很難得到其同盟者的石油供應。1943年德國人迫切要求日本人在德國潛艇戰役中合作,派出他們的潛艇部隊去襲擊同盟國的商船,而不是襲擊軍艦。但日本的潛艇並不是為這個目的設計的,他們的船員也缺乏必要的作戰訓練,因此1943年春,希特勒給了日本兩艘德國潛艇,用來作為日本建造新潛艇的樣品。

然而此事效果很小,這與其說是日本海軍不願意,還不如說日本海軍沒有能力建立和訓練一支能有效地攻擊商船的潛艇艦隊。確實是這樣,他們在失去海面控制權後,竟然把自己的潛艇用作運輸工具,以竭力維持對他們在太平洋島嶼上已被孤立的部隊的供應。

在德國和日本之間沒有做到真正有效的合作,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為各自在心裡懷疑和不信任對方的結果。關於這一點,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的幾年裡,就有足夠的證據。日本在1937年進攻中國,德國起初是不贊成的,而日本則強烈抗議德國人賣武器給中國以及德國軍事顧問在蔣介石軍隊中活動。1938年德國在這些事情上向日本做出讓步,站到了日本一邊,但結果發現並沒有得到它想要的報償——

它希望在日本佔領下的中國給予德國工商業特惠地位。1938—1939年間,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之間的三國聯盟談判失敗,因為日本不願意嚴格承擔義務保證對英國和法國作戰。於是德國暫時拋棄日本,不讓日本知道德蘇互不侵犯協定談判成功。簽訂這一協定的訊息使日本感到非常惱怒,並且導致當時的日本政府倒臺。的確,日本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曾經一度有過恢復友好關係的趨勢。1940年夏天,當德國似乎肯定會在歐洲取得勝利的時候,日本人很擔心,惟恐德國會謀求荷屬東印度群島作為其戰利品的一部分。根據1940年9 月締結的三國公約,德國承認了日本在東亞的霸權。這個公約暫時減輕了日本的擔憂。但是德國人已經表明,日本人也曾希望,這個公約的締結將促進蘇聯放棄它對自由中國的外交上的支援,併成為三國公約國的朋友。當情況並非如此,而德國完全改變了其政策並進攻蘇聯時,日本再次感到驚訝和惱怒。日本拒絕照德國那樣做;在和美國的會談中,如果能夠使美國按照日本所希望的方式解決遠東問題,那麼即使不是在形式上,至少在實際上,日本是會拋棄三國公約的。當日本沒有能達到目的時,它沒有和德國商量,自己作出了作戰的決定;而且東京意識到德國有可能拒絕正式和美國開戰,但這並沒有影響日本的作戰決定。希特勒決定對美作戰,顯然不是為了顧及日本,而是為了想借此放手派其潛艇部隊給予英美海上交通以決定性的打擊。希特勒對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最初勝利的反應是:既為美國和英國的軍隊受挫感到高興,又為以後白種人在亞洲的威信降低感到憂慮。的確,在納粹德國這個北歐日耳曼民族優越觀的擁護者,和日本這個自命為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的亞洲捍衛者,這兩個同盟國家之間存在著一種基本矛盾。1942年1 月27日,約瑟夫·戈培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美國正在拚命想使我們捲入有關種族問題的討論中去。特別是關於日本。……我甚至已經禁止德國新聞界提到這些相當棘手和微妙的問題。……事實上,我們對日本和東亞問題的立場是相當不堅定的,因為我們在種族觀點方面的意見是不可調和的。

戈培爾寫道:他曾被迫採取“有力措施”去阻止在德國進行關於黃禍的任何討論。他談到了希特勒對於白種人在東亞遭受的重大損失深表遺憾。根據馮·哈塞爾的《日記》,據說希特勤在1942年3 月曾經說過,他將樂意派遣二十個師去幫助英國擊退黃種人。無論他是否確實表達過這種意見,毫無疑問,這是他的真實感覺,而且很多德國人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