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3部分

次有機會扮演調解人與和事佬的角色。這種處境還使許多美國人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某些人,尤其是持自由主義觀點或左派觀點的人,認為俄國同英國的政策很少有或根本沒有什麼區別,兩者都表現了強權政治的根深蒂固的本性,在幾個大國中,看來只有美國能真正體現聯合國憲章中大書特書的新體制。

安理會中的激烈的辯論,僅僅是1946年頭三個月裡大國關係的一個方面。在進行宣傳戰的同時,還保持有範圍不大的合作與一致,這幾乎是幕後的事情。如同我們知道的那樣,在中國或多或少就是這種情況,在德國也是如此。

柏林的盟國管制委員會一開始工作就不順利,由於當初沒有邀請法國政府參加波茨坦會議,它不接受會議關於德國問題所作出的決議。因此,在管制委員會中,謀求成立德國中央行政機構的雛型的努力遭到法國的反對。到1945年10月14日,盟國暫時放棄了這種努力。此後,各佔領區當局便各行其是,在不同的時間內根據不同的形式成立了地方行政機構。

隨著冬天的來臨,經濟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由於普遍的混亂,以及機器和交通遭到的破壞,加上礦工們營養不良,使得德國煤礦不可能提供許多煤。然而煤卻是西德打算用以換取糧食和其他必要的進口貨物的主要出口商品,而且歐洲其他國家也亟需煤來維持它們受到損害的經濟。此外,從東方來的千百萬德國難民使供應居民糧食的問題更形複雜了。結果,在1945年秋天,英國和美國都感到必須為它們在德國的佔領區進口糧食,儘管德國人無法付出任何代價。這個情況對英國資源的消耗特別嚴重。

就盟國關係而言,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英美渴望同俄國人達成協議,保證德國經濟的統一。只有這樣才能使缺乏糧食的德國西部從東部得到供應。俄國人也同樣急於從德國西部各佔領區獲得他們的一份賠償。但是,在按規定運交賠償物資以前,必須確定哪些工廠對和平時期的德國經濟說來是“剩餘”工廠,而要做到這一點,先得進行一次有系統的普查,以便確定德國需要多少工業力量,才能維持和平時期的經濟。為了達成一項協議規定讓德國保留的“工業水平”,有關各方做了許多細緻的工作,還進行了幾次激烈的討價還價。這項協議終於在1946年3月26日為盟國管制委員會的四個成員國所接受。

在制訂德國工業水平的計劃時,是根據下列設想來考慮的,即德國經濟將作為一個整體來發揮作用,如同波茨坦協定規定的那樣。只有在各佔領區的生產完全相輔相成的條件下,才能使各方商定的德國工業水平足以維持居民的生活,並使德國能夠償付必要的進口商品。

在一致商定了德國工業的水平之後,盟國管制委員會面臨著下面一些任務:確定哪些工廠是“剩餘”工廠,從而可以把它們作為賠償物拆遷;把各個拆遷的工廠分配給各個領受國;同時還得在行政上作出必要的安排,使四個佔領區的經濟統一起來。

可是如何來進行呢?英國和美國日益關心的是,使它們的佔領區能建立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基礎上,這樣就不必再從各自的國庫中支付津貼了。而俄國人則變得很不耐煩,急於想從西方佔領區取得根據波茨坦協定答應給予他們的賠償,但至今尚未大量交付。雙方的目標是互相矛盾的。德國工廠被掠奪後,這個國家將更難自給自足,因此西方國家決定不實施大規模的賠償計劃,除非在俄國人採取步驟使他們佔領區內的資源為整個德國經濟服務以後。這是俄國人十分不願意做的。對於剩餘的糧食以及東方佔領區生產的其他產品,俄國人有他們自己的用處,對於英美兩國政府為了特別照顧西德人而可能付出什麼代價,他們並不關心。

可以設想,如果盟國關係的一般狀況不是這樣的話,那末這些分歧可能已經解決了。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德國經濟問題上的對抗卻起了火上添油的作用。1946年3月26日所達成的關於德國工業水平的協議,標誌著在德國問題上看法一致的最高峰。此後,英美在政策與態度上同俄國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到5月初雙方就公開決裂了。

三國外長在莫斯科會議上還就世界其他地區的問題達成了協議,但這些協議的貫徹情況,則不出所料。共產黨人繼續控制著羅馬尼亞。西方國家對此感到不滿,但採取剋制的態度,沒有主動提出抗議,希望以前保證的自由選舉將會帶來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政府。在日本,有一件事充分證明了遠東委員會毫無權力。1946年3月21日,該委員會向麥克阿瑟將軍提出抗議,反對過於匆促地舉行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