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用於對日作戰的人力和物力愈多,則可以用來為英國經濟的獨立和戰後的穩定作準備的力量就愈少。可是另一方面,如果它對戰勝日本的貢獻愈小,則在未來困難的經濟過渡時期它可以從美國得到的幫助和同情也就愈少。蘇聯也面臨類似的困境,儘管相形之下不是那麼嚴重,因為俄國的經濟始終沒有象英國的經濟那樣完全依賴美國。然而,俄國人能夠參加對日戰爭的規模和速度如何,除其他因素外,還要看輸送租借物資的情況如何而定。蘇聯在對日作戰中出力愈多,則可以用來恢復受損害的經濟的力量就愈少。
考驗盟國的誠意和智慧的最後一個問題是,怎樣制訂一種長期的解決國際問題的方案,能夠為戰勝德日兩國後的世界保證和平與繁榮。大家都認識到,要保持和平,主要的盟國必須在主要政策上意見一致。英、美和俄國都準備進行這種合作,但又都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條件。這就蘊藏著以後引起麻煩的根源。但在1944年8月,德國尚未潰敗,主要盟國之間公眾相互的同情依然高漲的時候,大同盟中潛在的裂痕多少是不明顯的。
歐洲勝利在望的局勢帶來了一些問題,盟國著手處理這些問題所用的方法,同它們在大戰初期應付問題的方法一樣。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平時經常聯絡。此外,三國代表在1944年秋季開了三次重要會議。從8月21日到9月28日,英國、蘇聯和美國的代表在敦巴頓橡樹園討論了未來的國際組織;從9月29日到10月9日,英美兩國代表和中國人研究了同一問題。羅斯福和丘吉爾偕同各自的屬員,從9月11日至16日在魁北克會晤(即第二次魁北克會議或“八邊形會議”),設法解決他們之間發生的某些問題。在正式會議結束後,丘吉爾同總統在海德公園又待了一星期,然後於9月25日回到倫敦,緊接著又動身前往莫斯科跟斯大林會晤(從10月9日至20日),試圖為英蘇關係做些工作,正如第二次魁北克會議為英美關係解決了一些問題那樣。丘吉爾不虛此行。他的努力和事態的發展消除了主要盟國之間引起摩擦的某些問題,緩和或擱置了另一些有爭執的問題,結果到10月底,大同盟看來比1944年早些時候更為鞏固與融洽。然而好景不常,到年底時大同盟又需要修補了。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4日至11日)就是為了這項任務而舉行的。
1944年8月,歐洲戰場在政治…軍事方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軍隊從義大利調到法國南部以後,英美在巴爾幹和中歐顯然不能從事任何大規模的作戰了。同時,德國在羅馬尼亞的防禦引人注目地崩潰,為紅軍開闢了進入匈牙利和巴爾幹北部的途徑。俄國人趕緊利用這個機會。俄軍於8月31日開進布加勒斯特。9月5日,蘇聯對保加利亞宣戰,9月9日在保加利亞新政府成立並對德宣戰後,戰事中止了。紅軍長驅直入索非亞(9月16日),立即朝西轉向南斯拉夫邊境。10月1日,俄軍前鋒進入南斯拉夫,和鐵托的游擊隊取得了聯絡。兩星期後,10月15日,貝爾格萊德解放了。在此期間,俄國和羅馬尼亞的軍隊已經越過喀爾巴阡山,進入匈牙利。11月11日,紅軍直抵布達佩斯郊外。到月底,一支強大的俄國部隊從南斯拉夫揮戈北上,渡過多瑙河,從後方襲擊匈牙利首都的德國駐軍。但是,德國人機敏而堅決地繼續戰鬥,希特勒又派來了援軍,再加上俄軍給養上的困難,所以大約在年底前後俄國的攻勢暫時停止了。
俄軍在布達佩斯附近暫時受阻,但南線俄軍的夏季攻勢在三個月左右期間已經完全改變了歐洲的地圖,這一局面並無變化。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的大部分以及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領土,都已經進入蘇聯的作戰範圍,對這些國家國內的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後果。隨著俄國勢力的擴張和威望的增高,西方,特別是英國在歐洲這些地區的影響相應地降低了,一種特殊的近於革命的形勢在東南歐四處蔓延。
在更北面,俄國人也沒有閒著。1944年9月15日,他們在愛沙尼亞發動了一次強大的攻勢,又於10月3日在立陶宛展開進攻。到10月10日,紅軍已經到達波羅的海沿岸美美爾附近,切斷了拉脫維亞一大批德軍的退路。可是10月16日對東普魯士發動的進攻遭到德軍猛烈的抵抗,僅僅十天後就被迫暫時停頓。這一挫折,連同兩個月後在布達佩斯附近一次類似的挫折,證明德國人在本國和中心戰略防線受到威脅時,仍然沒有洩氣而能作出頑強有力的抵抗。
在11月和12月間東線穩定下來以前,德國在西線的處境有了同樣的好轉。到1944年8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