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9部分

正預料到這次戰爭將是在經濟和財政方面的持久競賽,而不是象上次大戰那樣成為國際間一場大決戰的話,那麼,英國在經濟工作中這種敷衍塞責的做法,是不可原諒的。但是,在1940年4月8…9日夜間德國入侵丹麥和挪威之前,英國政府這種因循苟安的行為並沒有引起過認真的批評。

在英國下院偶爾表露出不安情緒的同時,英國民意研究所——一個非官方的從事實地調查的機構——曾舉辦過一系列民意測驗,說明直到那時為止,大多數英國人對政府的這種指導戰爭的方針是滿意的。按照1939年12月針對這個問題而舉行的民意測驗的結果,百分之六十一表示滿意,百分之十八表示不滿意,百分之十對所爭論的問題不表示意見,百分之十一認為應當停止這場戰爭。至於英國人對張伯倫政府的工作是否滿意這種涉及個人的問題幾次每月舉行的民意測驗表明,自從戰爭開始以來,在1939年開戰以來的四個月裡,贊成張伯倫的人數增加到百分之六十四到百分之六十八之間,而在開戰以前的最後十個月的和平日子裡,贊成他的人數只佔百分之四十九到百分之五十五之間。1939年12月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詢問選民將選擇張伯倫還是選擇丘吉爾為首相,測驗的結果表明:在這個時候,有百分之五十二的人贊成張伯倫,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贊成丘吉爾,百分之十八的人對這個問題不表示意見。按照在德國進攻丹麥和挪威前夕所舉行的一次民意測驗的結果,在這個時候,假如張伯倫引退的話,百分之二十八的人將選擇艾登來繼任,只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將選擇丘吉爾來繼任。可是,即使根據同一表示民意的方法,丘吉爾的聲望也已經在上升,而張伯倫的聲望則在下降。1939年11月是張伯倫最得人心的時候,當時擁護他的人估計要佔到百分之六十八。到12月,這個百分比下降到百分之六十四,1940年1月又下降到百分之五十六。

毫無疑問,這些數字可能偏高偏低,但是還是符合當時居住在英國和在英國工作的人們的主觀想法。在1940年4月9日以前,從表面上幾乎仍然看不出有任何跡象能表明,一旦英國人的看法起了徹底的變化,他們馬上就會發揮出潛在的活力;但是,回顧起來,在“假戰爭”期間,表示張伯倫聲望高低的統計曲線,如民意測驗的結果所說明的那樣,可以看作是大難當頭時將要發出的那股潛在力量的指標。當戰爭爆發時,這條曲線顯著上升,表示了人民對張伯倫最後作出決定要進行抵抗感到寬慰。到了12月和1月,這條。曲線又明顯地下降,表明了他們對張伯倫感到失望。因為他的立場畢竟不是非常堅定的。這件事說明了,張伯倫在滿足英國人自己提出的要求時,並沒有把他們心底裡真正希望的,但是還沒有公開談出來的東西給他們。

1940年4月9日早晨,當英國公眾獲悉德國在前一夜已經入侵了丹麥和挪威的訊息時,他們就象1939年9月3日聽到張伯倫宣佈同德國進入交戰狀態時那樣,感到寬慰。他們又一次覺得,問題終於明確了,行動的機會已經來到了。在德國對這兩個從不惹是生非、從未向它挑過釁的中立國無緣無故地發動進攻後,人們認為,它的這一行徑比它以前對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進犯更為邪惡;這一次,德國是跨海進行侵略的,所以它肯定是在碰運氣,完全有可能被英國擊退,而且是被英國佔絕對優勢的兵力所擊退。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德國海軍居然成功地透過了英國海軍的交叉火力網,不僅佔領了有斯卡格拉克和奧斯陸峽灣這兩個狹窄的海峽所掩護的奧斯陸,而且還佔領了大西洋海岸的四個挪威海港,包括極北面的納爾維克港在內,從瑞典北部的基律納運來的重要物資鐵礦砂,就是在這個港口裝船的。但是,也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德國人這一輕舉妄動,對西方盟國是有利的。以前,德國在陸地上向波蘭進行閃電戰時,西方盟國無法在那裡採取直接的行動來進行干預,而這一次的閃電戰是跨海進行的,而且受害的兩個國家都是處於西方盟國的兵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所以一看到德國在這次閃電戰中所取得的勝利猶如上次在波蘭那樣迅速、巨大、輝煌,英國人就越發感到沮喪和羞恥。當挪威軍隊被擊敗,而英國在挪威的登陸部隊狼狽地逃回到船上時,事情已變得很明顯,德國參謀總部的這一表面上的輕舉妄動實際上是對採用空軍力量後,戰爭的打法會產生徹底變化有正確估計,從而制定了一個合乎科學的作戰計劃。

如果那一小批政界人士、文職人員以及參與此事的作戰部門的人員當時就把全部事實都公開的話,英國公眾一定會受到更大的震驚。英國公眾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