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英國各港口的法國艦艇於7月3日被奪走。海軍上將詹姆斯·薩默維爾爵士指揮一支令人生畏的海軍,在米爾斯克比爾沿海擺開了陣勢。米爾斯克比爾的海軍基地上,在海軍上將讓蘇指揮下,集中了數量最多的法國艦隻,其中包括兩艘主力艦、兩艘新造的巡洋戰艦和一艘運載水上飛機的航空母艦,在奧蘭,也有幾艘巡洋艦、驅逐艦和潛水艇。薩默維爾根據英國政府的指示,向讓蘇發出最後通碟,提供四點讓他選擇,或是參加英國艦隊繼續戰鬥,或是連同業已減少的官兵開到英國的一個港口,或是連同業已減少的官兵開到法屬西印度群島或美國的一個港口,最後,或是把船弄沉。這兩位海軍上將從7月3日上午9時30分開始會談,繼續了一整天。讓蘇在沒有接到法國命令的情況下拒絕採取行動。他表示願意就地解除武裝,但不幸的是,英國艦隊並沒有足夠的力量能看守住這個軍港,正如“斯特拉斯堡”號後來逃到土倫一事所表明的那樣。下午快到6時,薩默維爾向泊在米爾斯克比爾的艦艇開了火,法國的艦隻除了“斯特拉斯堡”號以外,都被打得失去了戰鬥力,並死傷了許多人。在亞歷山大,談判進行了好幾天。法國停泊在這個港口的船隻很少有逃走的可能。儘管達爾朗一再下令給那裡的法國海軍上將戈德弗魯瓦,要他殺出一條生路,但是後者仍在7月7日同英國的海軍上將安德魯·坎寧安爵士達成了協議,規定法國艦艇就地解除武裝,但仍歸法國人控制。最後說一下,已經開到達喀爾的“黎塞留”號,遭到攻擊而失去了戰鬥力,另外,英、美兩國的軍艦又對羅貝爾海軍上將指揮下駐紮在馬提尼克的法國艦艇進行了監視。
在法國,這些事情自然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停戰協定簽訂以前舉行的關於艦隊問題的談判,公眾是不知道的,而達爾朗在6月26日的議事記錄中,曾宣告停戰協定並不丟臉,說對方已同意給予法國海軍和空軍較優的待遇。此外,英國提出的四個條件中最不令人厭惡的那個條件,即要艦艇開往法屬西印度群島或美國這一點,在7月15日以前,法國似乎也不知道。但是,即使所有這些事實都已經被人們知道了,法國的輿論對於不久以前的盟友竟對自己進行這樣的攻擊,也難以善罷甘休。這件事意味著,贊成投向德國的人們得到了勝利。法國海軍軍官中傳統的反英情緒自然加強了,海軍將領們在適當的時候將成為保衛維希政權的主要堡壘之一。法國的輿論也許是飽經患難,麻木過度,對於這次新的打擊已無法作出強烈的反應。在政府圈子裡,仇英派的勢力已經達到了頂點而無可再發展了。賴伐爾和達爾朗雖然極力主張進行軍事報復,但是博杜安和一些比較穩健的人卻表現出自我剋制的精神,最後法國的行動僅限於把法國大使夏爾·科爾班從倫敦召回。於是英、法兩國在戰爭中進行合作的前途,就將取決於戴高樂將軍,他在6月17日獲悉法國即將要求停戰以後,已飛到英國,舉起法國繼續抵抗的旗幟。
第六章 義大利:從不交戰到介入戰爭
9月1日下午,義大利內閣透過了一項動議,闡明已經宣佈的軍事措施的預防性質,並申明義大利將決不首先採取軍事行動。從一開始就講明白,義大利不是中立,而是不交戰。法西斯黨本來以為,希特勒會避免在1942年底以前打一場全面的戰爭,在薩爾斯堡會談粉碎了這種幻想以後,墨索里尼經過兩個星期的猶豫,終於推託說,義大利尚未準備就緒;希特勒接受了他的決定,雙方並且同意,應由義大利給予德國除作戰以外的其他幾種形式的援助。可是,這個最後一分鐘的權宜之計,仍然沒有解決墨索里尼的主要困難,在這種困境中,他的國家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軟弱地位,以及他的同胞不願打仗的心情,是同他的居心叵測的個人野心,他的憂慮,以及他對自己的足智多謀過於自負的態度是相互矛盾的,後面的幾個因素,曾促使他與德國締結了同盟,這時又使他越來越強烈地傾向於,只要看來可行,就儘早地介入戰爭。自從1937年9月訪問希特勒以後,墨索里尼就一直深深地意識到德國的力量;盟國憑其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和鬆懈的組織,在戰鬥精神或經久耐戰方面是否能夠證明是納粹的對手,他對此必然要產生懷疑。他密切地注視著法國人厭戰的跡象和英法協約中出現的裂痕,他十分期望能看到,波蘭戰役結束後,西方國家部分地由於絕對沒有能力從陸地上進攻德國的緣故,立刻會談判議和。至於德國人,他還不相信他們有能力強攻馬其諾防線;他也很可以自我安慰(象齊亞諾報道的那樣),當歐洲的那些巨人們在廝殺得你死我活時,義大利仍能自由自在地建立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