瘛�1940年1月21日,英國巡洋艦在這裡截獲並強行登上了這條日本船,從五十名德國旅客中,帶走了十三個軍官和八個技術兵,其餘的人雖是受過訓練的海員,卻不具備上述那些人的資格,因而獲准繼續航行。
這件事使日本報刊勃然大怒,出言不遜。“淺間”丸雖在日本領海之外的公海上被截獲,日本報刊卻說這是在“靠近富士山”和“皇宮附近”發生的;是故意侮辱日本;日本政府必須強烈要求對方立即賠償損失。日本政府在1月22日提出的最初抗議中,宣稱英國的行為不符合國際慣例,指出按照慣例,一個交戰國在公海上固然可以要求交出另一個交戰國的國民,但僅限於實際上已編入軍隊的人員,而這些德國人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它誣衊英國的舉動是“嚴重的、不友好的反對日本的行為”,並提出警告,這種行為如再發生,對日本全國的反英情緒,將更是火上加油。
英國政府在1月27日答覆說,它絕不是存心要蔑視日本的榮譽或尊嚴,並對“離首都如此近的地方發生”的這一事件在日本引起的軒然大波表示遺憾。英國照會駁斥了日本認為英國的舉動為非法的說法,聲稱帶走那些準備回國入伍的德國人,完全有法律和先例可援,而且符合1939年德國捕獲敵船條例的規定。毫無疑問,從“淺間”丸被帶走的那些德國人,是要編入軍隊的,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其中有些人將在德國潛水艇上服役,而這些潛艇的非法活動,正在使英國也使中立國的人員和航運遭受損失,英國政府堅持其舉動有國際法和慣例為根據,並對盟國也對中立國的利益作出了貢獻。
日本政府在2月1日的復照中,對英國的道歉表示非常高興,但是堅持日本原來的論點,認為英國的舉動是非法的。它引證了“特倫特”號的例項和其他的先例,力圖說明,不經捕獲敵船的程式而把交戰國的國民從中立國的船上架走,是不符合國際慣例的。因此,日本政府要求交還從“淺間”丸帶走的德國人。
不過,儘管日本民情激憤,兩國政府卻都不願為此事決裂。因此,在克萊琪和有田會談後,達成了一個折衷的協議。根據協議條款規定,英國政府一面仍堅持其行為的合法性,一面則同意把被俘的德國人釋放九名,交給日本方面,這九個人經查明“比較不適合”服兵役。日本政府則保證,命令日本的航運公司不準那些已經入伍或有此嫌疑的交戰國國民乘船。
這個妥協方案是英國在外交上的重大勝利,因為日本政府作出的保證,意味著流落在北美和南美的大批德國後備役軍人和技術人員將無法回到德國,英國則不必為了進行攔截而在太平洋上佈置巡洋艦,毋需冒同日本發生嚴重糾紛的風險,就達到了這個目的。羅伯特·克萊琪爵士說,該協議為“東京的日本政府十分忠實地遵守,但是駐在北美和南美的日本領事館官員卻不是那樣”。有些德國人經過喬裝打扮,或巧立名目混了過去,不過為數不多。
在達成這項協議時,米內政府表現了值得讚揚的堅定意志和剋制態度,它沒有順從公眾的喧囂,要日本行使其交戰國的全部權力,反對英國在中國水域的航運,以對英國進行報復。日本政府不得不面臨著日本的極端民族主義集團對這項協議的強烈批評以及德國的不滿。日本政府同意達成這項協議,表明了海軍大將米內決心不要捲入戰爭,也表明了英國稱雄海上的實力這時對日本海軍界產生的影響。
阿部大將在1939年8月31日和9月4日所作的政策宣告,表明日本欲利用歐洲戰爭來促進它在中國的目標,表明日本繼續保持中立——或是象它津津樂道的所謂不捲入——用作進行交易的籌碼,以使歐洲的民主國家拋棄中國的合法政府。在執行這項政策時,日本政府立刻對外國在中國的租界和租借地增加壓力。9月5日,日本外務省向英國、法國、德國和波蘭這些交戰國駐東京的代表遞交照會,宣稱歐洲各交戰國的軍艦和軍隊駐在中國,可能造成“不幸的事件”,“這種局面也許會迫使日本放棄其不捲入的政策”。因此,日本勸各交戰國自動撤走軍隊。如果上述國家這樣做了,日本將樂於對其僑民的生命財產加以保護。這份照會的抄本也交給了美國代表作為參考之用。
由於德國在中國沒有駐紮軍隊,顯然日本對這一措施公開聲稱的理由只是一個幌子,只是日本想使外國管轄的地區聽其擺佈所施展的計謀中的又一行動。這樣做既要降低西方國家在中國的威望,又將大大增強日本的實力來對付中國的合法政府。但是,日本照會中潛在的威脅,卻向英法兩國政府提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英法完全有權利拒絕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