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英國作戰,又要同美國作戰。可是,2月20日,丘吉爾談了關於日本的一則較好的訊息。他說,松岡即將訪問歐洲一事“很可能是用以掩飾不對英國採取行動的一種外交伎倆。”
2月24日,丘吉爾同重光進行了一次談話。這位英國首相回顧了先前的英日同盟和他本人對日本的友好感情。他否認英國有進攻日本的意圖,但是又說,如果日本在同中國打仗的同時,又同英國和美國進行戰爭,那將是十分遺憾的。重光回答說,日本沒有進攻英國或美國的意圖;他並且否認對新加坡、荷屬東印度或澳大利亞抱有任何野心。丘吉爾向重光提醒三國公約一事,並指出,“對德國如此有利而對日本幾乎一無好處的”公約不包括一些秘密條款,那真是太奇怪了。他還說,從日本同美國的關係這一觀點看來,締結這個公約是日本一個極大的錯誤,它已成為促使英美兩國聯合起來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丘吉爾還交給了重光一份備忘錄,以答覆松岡2月17日的信件。這份備忘錄拒絕接受同軸心國進行和談的任何建議。它宣告,如果日本和我國竟然打起來,這將是英王陛下政府最感遺憾的事,不僅因為兩國會回憶起以往那些愉快結盟的年代,而且因為這一令人傷感的事件將使這場戰爭擴大和延長,儘管在英王陛下政府看來,戰爭的結局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2月27日,松岡作了答覆。他否認日本有提議正式擔任調解的意圖,並重申了三國公約的和平宗旨,但是他宣稱,日本將毫不猶豫地履行根據該公約所承擔的義務。3月4日,重光將這一答覆的要旨轉達給丘吉爾。在這個場合,丘吉爾向重光指出,在三國公約中,沒有一條規定日本有參戰的義務,那位日本大使“預設了”這一點。據此丘吉爾推測,“除非等到日本確知我們將戰敗的時候,它是不至於向我們進攻的”。
看來,事情的真相確是這樣。日本人對希特勒決定進攻蘇聯一事一無所知,而且仍然在指望德國進攻英國,並正在等待那個突然事件發生,然後採取行動。不過,1941年2月間外交上的意見交換也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些意見的交換似乎已使日本人確信,他們不能對新加坡或荷屬東印度發動進攻,否則就會同美國交戰。德國企圖說服日本人採取相反的方針而發動攻擊,但是日本人置若罔聞。這就形成了德日兩國之間在政策方面的另一分歧。
德國人希望透過日本立即進攻新加坡,作為迫使英國求和的一種手段。2月23日,裡賓特洛甫在富歇爾對大島說,“一定要以閃電的速度,如果可能的話,做到在不宣戰的和平氣氛中”去佔領新加坡。他說,這樣將使英國喪失戰鬥力,並阻止美國參戰。大島回答道,佔領新加坡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進行,將於5月底準備就緒。但是,他又說,日本認為,為了謹慎起見,在做這些準備工作時,一定要預計到,不僅將同英國打仗,還有同美國交戰的可能性。根據判斷,光靠從海上去攻打新加坡是極其困難的,一定也要從陸上去進攻。這項作戰計劃包括佔領香港,必要時,還需要佔領菲律賓,這一戰役必須同歐洲戰爭的進展協調起來。但是,這一點卻絲毫不合裡賓特洛甫的胃口,他再次堅決主張,日本只要對新加坡立即進行突然襲擊就可以了。大島也許出於禮貌,表示同意,並說,近衛和松岡也贊成早日攻打新加坡。裡賓特洛甫答道,他希望松岡從速把進攻新加坡的最後決議帶來,具體細則可以在柏林擬定。這位德國外長迫切要求日德兩國之間應有最密切的合作,特別是在公開發表意見方面,聯絡到這一問題時,他提到了松岡在調解問題上的失言,對這件事,柏林顯然還在惱火。
2月27日,裡賓特洛甫指示奧特,“採用一切可能辦法,使日本儘快以突然襲擊方式去佔領新加坡”。希特勒於3月5日向德國武裝部隊釋出了一道關於與日本合作的指令,指出德國的目的是要誘使日本在遠東採取積極行為,以牽制那裡的英國軍隊並把美國的注意力引向太平洋。他說,德日兩國作戰的共同目標是要打垮英國,使美國不加入戰爭。
但是,日本人卻不想為德國打仗。3月18日,雷德爾告訴希特勒說,雖然日本應該馬上進攻新加坡,但是日本的軍官們曾表示,只有當德國軍隊在英國登陸時,日本才能這樣做。魏茨澤克在3月24日給裡賓特洛甫的備忘錄中,也作了幾乎同樣的結論。他指出,雖然德國可以給日本一些甜頭,例如,德國放棄對荷屬東印度和對太平洋地區前德國屬地的所有領土要求,對中日衝突進行調解,或者承認汪精衛政權,但是他認為,這些甜頭不會產生什麼效果。在他看來,日本參加對英作戰,取決於德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