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8部分

……蘇聯政府無意在波蘭領土上建立自己的行政機構,因為考慮到這是波蘭人民的事務。鑑於這一點,蘇聯決定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一項有關蘇軍司令部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

蘇聯政府宣告,它無意獲取波蘭的任何一部分領土或改變波蘭的社會秩序,紅軍在波蘭國土上的軍事行動純粹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為了希望幫助友好的波蘭人民從德國佔領下解放出來。

事實上,解放委員會已經在盧布林成立了政府。同時,一項規定蘇軍總司令和波蘭行政當局之間關係的協定公佈出來了。它幾乎完全仿效了5月份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的協定,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把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稱為政府。

這個技術上的細節,其用意或許是為了同在倫敦的波蘭人達成協議留有餘地。但是,實際上,斯大林又向米科拉伊奇克和他的政府增加了條件。現在,光是承認寇松線和驅逐倫敦波蘭政府的某些成員已經不夠了,在斯大林承認波蘭流亡政府之前,米科拉伊奇克還必須接納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某些成員為同僚,即使不是接納全體成員的話。該委員會的成員並不全是共產黨人,但這個委員會肯定是由共產黨控制的。在倫敦的波蘭人看來,該委員會完全是一個為了俄國和共產主義的利益而出賣波蘭人民的奴顏婢膝的集團。另一方面,解放委員會的成員則隨意責備波蘭流亡政府同情法西斯,有親德的行為和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集團根本不可能自覺地達成任何協議。

當米科拉伊奇克在赴莫斯科途中抵達德黑蘭時,他首次獲悉斯大林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訂的協定的全部細節。一時他拿不定主意,究竟去莫斯科還是折回。丘吉爾和羅斯福都打電報敦促他無論如何要前往莫斯科,最後他就決定去了。他抵達莫斯科時,並不真正抱著達成協議的希望,同時象過去那樣,也不準備向俄國的要求讓步或承認任何既成事實。

1944年8月3日,米科拉伊奇克同斯大林會晤。當時,他的處境非常痛苦,因為在8月1日,華沙的國家軍起來反抗德軍,指望在紅軍抵達前解放華沙。但是波蘭國家軍不能持久地抵抗強大的德軍。如果要使起義不遭到失敗,就亟需向當時在華沙東面僅僅幾英里外的紅軍求援。因此,當米科拉伊奇克會見斯大林時,他要求蘇聯迅速進兵援助華沙。斯大林宣稱他沒有接到起義的訊息,對於援助波蘭人也沒有承擔任何義務。他十分清楚地表明,他首先希望達成一項政治協議,接受寇松線,軍事問題隨後再談。

米科拉伊奇克同意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成員會談。可是他同他們未能達成任何協議。鮑列斯瓦夫·貝魯特向他提出,如果他願意同解放委員會合作並承認貝魯特為波蘭總統,他可以擔任總理的職務。米科拉伊奇克憤怒地加以拒絕。於是,獲得成果的一切希望都破滅了。米科拉伊奇克在離開莫斯科之前,於8月9日再次會見了斯大林,好不容易才使斯大林答應(米科拉伊奇克本人是這樣說的)對華沙局勢進行調查,盡力幫助正在華沙城內英勇地然而徒勞地奮戰的波蘭軍隊。斯大林的調查顯然不能使他安心。到8月12日,俄國政府明確地作出這樣的結論:華沙起義是由敵視蘇聯的人領導的,因此決定對起義軍置之不顧。

米科拉伊奇克的訪問絲毫沒有彌補裂痕。他堅決要求波蘭應享有他和他的夥伴認為應得的權利,這只是增強了以倫敦的波蘭人與國家軍為一方同以俄國人為另一方之間的對抗。看來很清楚,斯大林決定要把波蘭流亡政府在波蘭境內所建立的組織徹底地、永久地消滅掉,他決定利用在華沙發展起來的局勢作為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同波蘭人作戰的德軍正在替他進行血腥的鎮壓,斯大林對此感到相當滿意。

8月上旬在波蘭事務中出現的這一危機,理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中佔有一定的地位,正如修昔底德把雅典人攻打美洛斯島之役列為大事一樣。這一事件不僅對波蘭而且對全世界來說,都具有悲劇的一切要素。斯大林要消滅波蘭國家軍,剝奪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在本國事務中一切有效的權力,並且漠視波蘭本國人民感情的這種冷酷的決定,意味著斯大林為了確保他所認為的西部邊疆的安全,不惜在很大程度上犧牲英美公眾的同情。波蘭的民族主義和愚蠢行為促使這一悲慘事件發展到了高潮。俄國的殘酷無情,羅斯福的未能向波蘭人講明他對寇松線的意見,再加上德國的血腥的復仇,所有這一切使波蘭的這段歷史成為十足的悲劇。

事實上,這出悲劇帶著希臘戲劇所具有的那種劫數難逃的性質發展著。波蘭的滅亡猶如俄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