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在起作用,致使消費者的收入猛烈壓縮和需求暴跌,情況仍然是,大的中央銀行當時的行動所單獨產生的也恰恰是那樣的結果。中央銀行作為貨幣的唯一來源必須對減少貨幣的流通負責。
在證券交換髮生崩潰以前,實際投資活動便已經減少了,不僅在美國,德國也是如此,德國自1927年以來公共和私人投資總額一直在下降。德國並非不同於英國,有一個短時期從原料和食物價格的災難性下跌中獲得對外帳目上的好處。德國對外結存的這種暫時增加在1930年由於抽回短期基金而告消失。甚至在聯合王國,對外帳目上以前的盈餘在1931年也第一次變成了虧空。
一旦衰退在主要的工業中心開始,收縮的過程便累進加劇了。這些國家進口需求的縮減引起世界初級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然而,象美國和德國這樣的國家由於有具自身的巨大農業利益,它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誘惑,要用提高關稅來保護這些利益。1930年美國由於把關稅提高到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它當年的交易盈餘同1927年或1929年一樣高,沒有被借出所抵銷。因此,有赤字的國家——1931年聯合王國也成了其中之一——的流動國際資金便流進了法國,特別是流到美國去了,可是美國不把流入的黃金用於擴大信貸.卻“封存”在諾克斯堡的保管庫裡。由於對外赤字,或象德國那樣,由於抽回短期資本而造成的變換現金能力的喪失,必定引起國內緊縮通貨,限制產量和失業的增加。
在一個生產能力閒置、失業嚴重而陷入蕭條的世界裡,每個國家都傾向於排斥進口而鼓勵出口。進口被認為是對國內就業的威脅,出口被認為是增加國內就業的手段,這不僅是因為從事純出口品生產的工人人數增加,還因為實際需要生產出超貨物的工人而創造出額外的就業。但如果其他國家不肯多買,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促進出口。所能做的倒是透過關稅、特許證、進口配額、貨幣貶值等來削減進口。各國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這些措施。這些措施是防禦的武器;但就它們造成出超而論,這些措施又成了最好的進攻武器。因為有盈餘的國家的蕭條程度減輕了多少,有赤字的國家的蕭條程度便增加多少。的確,在一個陷入蕭條的世界裡,出超意味著輸出失業;那是一場以鄰為壑的遊戲,不妨公正地稱之為經濟侵略政策。正如科德爾·赫爾後來談到對這場危機的看法時說的:“我們的人民是大概不會忘記1931年關稅率的頒佈對加強各國間的經濟戰的貢獻的。”
這場爭取出超的瘋狂鬥爭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後果是,多邊貿易的渠道狹小了。而當1931年聯合王國為了制止變換現金能力的喪失而放棄金本位制並將它的貨幣貶值時,全世界各國採取單方面的金融和商業措施的傾向便佔了壓倒優勢。國際貿易和貨幣規則的放棄,開啟了個別國家採取行動的可能性,這種行動可能減輕它們各自的蕭條程度,但也可能有助於推動國家實行強權政治。當時克服蕭條的挑戰首先就是對把世界拖入蕭條的這些強國的挑戰。但是,它們甚至不去設法尋找採取聯合行動的共同基礎,這就讓危機造成的畸形狀態由每個國家孤立地採取經濟恢復措施去矯正。經濟民族主義便是對這種挑戰的一個回答;但隨之而來的是,國際關係中的強權政治便嶄露頭角了。
強國的相對工業實力在大蕭條過程中有什麼變化呢?蕭條對某些國家工業產量的影響要比對其他一些國家嚴重。事實上,蕭條對蘇聯和日本的工業產量幾乎毫無影響。在別的地方產量漸次縮小的時候,蘇聯完成了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32年的工業產量比1928年高出大約百分之八十五。日本開始時產量下跌的壓力也迅被克服,它用於對準戰爭的原料需要促使其工業產量在1932年比1928年水平高出約百分之十四。其他五個強國的產量繼續下降。英國減少了百分之十一,義大利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二,法國減少了百分之二十六,德國和美國減少了百分之四十三。
由於生產擴大和收縮的比率如此不同,所以七強的相對工業實力完全改變。在處於蕭條最低點的1932年,各強國在世界工業產量中所佔的份額同1928年相比的情況如下:
1928年和1932年的相對實力(世界產量=100)
…… 美國 德國 英國 法國 蘇聯 義大利 日本 七國
1928年工業產量 44。8 11。6 9。3 7。0 4。6 3。2 2。4 82。9
1932年工業產量 35。1 8。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