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部分

說,希特勒要他把與波蘭的緩和關係搞好,他建議請高階專員調停當地的困難問題以使緩和實現。伯克哈特熱情地對待這個建議,英國政府也認為應當認真地看待它,但波蘭人仍表示懷疑。不過,到了8月間,當但澤的局勢變得真正逼人時,貝克願意作一次嘗試,透過波蘭代表和但澤議會之間的會談,來解決當地的各種事件和問題。

在西方政府這一邊,哈利法克斯5月20日與博內和達拉第在巴黎會晤時,討論了透過調解來和平解決但澤問題的可能性,如果(情況似乎也正是這樣)直接談判在目前根本辦不到的話。哈利法克斯於是設想了一個方案,按照這個方案但澤可以作為一個德國的城市來管理,甚至也許在德國國會中可以有它的代表,但不能設防或由德國軍隊佔領。它作為一個自由城市的特殊性質,則可以由一部特別憲法來予以維護,這部憲法由若干大國而不是由國聯來給予保證。由於最近教皇的一項和平倡議結果令人失望,也由於法國不喜歡請義大利來做調解人這一想法,在哈利法克斯和法國的部長們會晤之後,倫敦研究了由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集體的或個別的,進行斡旋的可能性。當把這個建議向在華沙的肯納德提出時,他勸告說,波蘭輿論會把它看作是英國的決心正在削弱的跡象,而且由於德國也可能這樣地來解釋一項調解的建議,接近斯堪的納維亞國家這一設想就被放棄了。不過,利用伯克哈特來作為中間人的可能性,仍時時在考慮之中。伯克哈特向倫敦外交部彙報了他與希特勒在6月初的會談,當8月的第二週伯克哈特接到再次訪問希特勒的邀請時,妥協也許仍有可能的微弱希望又復活了。英國政府建議伯克哈特把他即將去貝希特斯加登訪問的訊息通知貝克,但他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這大概是因為他認為,由於8月初波蘭人對德國在但澤問題上的舉動作了激烈的反應,他們已破壞了與德國緩和的前景。德國人大事宣傳伯克哈特將成為第二個朗西曼,法國報紙也隨聲附和,這個插曲也就很自然地在華沙引起了極大的不安。

波蘭人對於一再告誡他們在採取任何不可挽回的行動之前要同英法政府磋商,不要落入德國的圈套,致使自己看起來象是侵略者,感到惱火那也是很自然的。“雙方應隨時將威脅到每一方國家獨立的任何發展詳盡而迅速地相互通知對方”這一義務,是哈利法克斯和貝克在4月4…6日的會議上達成協議的要點之一,它將載入即將簽署的英波互助協定。在這次會議結束的那一天,英國外交部次官普利茅斯勳爵在上議院對一個關於波蘭獨立的含義的問題作了如下的答覆:

顯然,除非波蘭自己認為它的獨立處於危險之中,任何其他國家都是無法強加上一個不同的看法的。由於事情的性質是如此之嚴重,毫無疑問,波蘭政府將隨時把一切發展詳盡地通知陛下政府,但是發生任何意見分歧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兩國政府的政策——即抵抗暴力的控制——是完全相同的。

貝克在4月的倫敦會議上不夠坦率,這無疑要對英國政府後來的頻頻提醒他在任何危機中與巴黎和倫敦磋商的重要性,負很大一部分責任。第一次認為有必要作這樣的提醒是在5月初,那是在希特勒發表演說和德國政府發出備忘錄通告廢除1934年1月26日的德波協定與貝克在5月5日作出回答這兩個日期之間。英國政府擔心貝克在回答希特勒時的調子可能會太尖銳;同時它認為,如能借此機會消除由於報紙對英國保證的範圍不斷批評而可能引起的華沙的任何誤解,那也是好事。英國和外國報紙上的某些文章仍舊強調獨立和完整之間的區別,並建議英國政府應設法使波蘭同意領土的改變;而其他文章則爭辯說,由於只有波蘭可以判斷什麼是對它獨立的威脅,波蘭僵硬地拒絕考慮可能導致和平地調整的要求,就有可能把英國拖入戰爭。

因此,在華沙的肯納德奉命去向貝克保證:英國政府將堅決履行它的保證義務,但同時它也堅決相信,波蘭決不會因為它知道它在任何戰爭中都能得到英國的支援,就輕易地拒絕一項公正的解決辦法,而這樣的一次拒絕也許就會導致戰爭。不過,英國政府必須強調兩點。第一點是,波蘭政府必須完全信任它,不能象貝克在倫敦談論他同德國打交道時所表現的那種緘默和保留。它信任貝克處理微妙局勢的才能,但是覺得有權要求他把向他提出的任何要求以及他的打算和反建議充分地和儘早地告訴它。第二點是,雖然英國政府承認波蘭必須是它的獨立是否受到威脅的最後判斷者,但仍期望它不會放棄一切談判的希望,除非它深信威脅已不能用和平的手段來消除;英國政府也期望它無論如何應該在採取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