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部分

拉尼亞之間的邊界;和向東普魯士。聖…阿杜安注意到的其他現象有:在每一個同國防有關的工業中都在加緊生產,以致造成勞動力的更加短缺,終於使戈林在7月11日下令限制公用事業工程徵用工人;為在工業中使用女工作出安排;徵用汽車、馬匹以及馬達燃料;組織戰時醫療隊;取消軍隊的休假和工廠假日;通知飛機工廠停止為生產最新型的飛機而進行的工廠改造,應該以戰時的速度繼續生產原已在使用的各種型號的飛機。

8月間,一些德國部隊進駐斯洛伐克。在取得斯洛伐克政府的同意後,期洛伐克軍隊也歸德國統一指揮調遣。到8月的第三週,德國的軍事計劃已進行得差不多了。保護德僑的命令已發往波蘭,婦女、兒童和大部分德僑應即撤離或躲藏起來;秘密材料,包括黨的檔案,應即銷燬;德國大使館官員在接到戰爭開始的天線電報(希望至少在兩小時之前發出)後就到華沙的荷蘭大使館去。

在8月22日向他的軍隊將領們講話時,希特勒又重複了5月23日向他的高階司令官們講過的在掉轉方向對付西方之前必須先打敗波蘭的種種理由。他現在甚至更加明確地說道:“長時期的和平對我們沒有好處。……即使戰爭在西面爆發,摧毀波蘭仍是首先要辦的事。由於季節的關係,要迅速作出決定。不論是否能說得有道理,我要為發動戰爭提出一個供宣傳用的理由。”他最後說:“開始戰爭的命令隨後發出,可能在星期六的早晨。”一切都已準備就序,就等進攻了。

如前所述,到5月底時希特勒已決定以武力來達到他在波蘭的目的;而在最後三個月的和平時期裡,他的複雜的外交政策是謹慎小心地打算協助使波蘭屈服。除了作好同波蘭作戰的軍事準備之外,德國的政策遵循以下五項十分清楚的方針:

(1)矇蔽世界的耳目,使之看不清希特勒的真實意圖; (2)拒絕和迴避關於調停和談判的建議; (3)使戰爭區域性化,並把發生衝突的責任完全推到波蘭和英國身上;(4)把但澤的緊張局面增加到一個危險的水平,同時在軍事計劃完成之前必須阻止納粹黨人在自由市的過分急躁行動; (5)同其他國家分別進行單獨的交易以孤立波蘭。

在6月的下半月,德國人顯得日益關心於減少英法兩國對德波之間即將爆發衝突的憂慮。6月16日同庫隆德勒談話時,魏茨澤克曾“主動地表示,據他所知,目前一切都很平靜,他看不出有任何理由為什麼局勢會在不久的將來變得更為緊張”。兩星期之後,裡賓特洛甫就德國外交人員應該使用的語言發出指示:“自從宣告廢除1934年德波協定以來就一直在對波蘭施加壓力,現在的問題就是保持這種壓力,以使波蘭逐漸恢復理性。然而,目前並沒有意思要賦與這種壓力以一份最後通碟的性質,即明確宣佈德國的要求或時間限度。”駐巴黎的韋爾切克大使被通知去告訴法國人說,德國人“不是在尋求一場衝突,而是要使問題得到一個解決”。

6月30日再一次被召見時,庫隆德勒從國務秘書那裡得到新的保證,即據他的看法,沒有理由預期德國方面會在但澤採取突然行動:“那裡顯然存在著緊張狀態,它不可能繼續數年之久;但目前,我仍以為只有發生意外事件,才會引起一場衝突。為此,他們是需要比那些我們迄今有時仍要加以抱怨的人更加嚴肅穩重。”魏茨澤克甚至還隱隱約約地暗示了德波緩和的可能性。他宣稱,他必須承認,波蘭政府最近已表現得“更加冷靜和有節制”;他甚至想象他能夠看出“一些跡象,表明貝克先生願意為解決我們的困難尋求一個基礎”。以他慣有的敏銳觀察力仔細地研究了魏茨澤克所發議論的用意之後,庫隆德勒在給巴黎的又一份關於這次談話的報告中提出了他的看法:很可能希特勒還沒有打定主意,或者他是希望“麻痺西方國家的警惕性,以便在突然面對既成事實時,它們只好僅限於在口頭上提提抗議”。

兩星期之後,當庫隆德勒在回法國休假之前為了把代辦聖…阿杜安介紹給魏茨澤克而拜訪後者時,他發現這位國務秘書已經不象以前那麼隨和了,因為這時裡賓特洛甫已收到了博內7月1日的照會,但澤也已成為張伯倫10日在下議院發表的一項宣告的題目。當庫隆德勒問道“現在他是否看到同華沙會談的可能性”,魏茨澤克回答說:“如果我可以提到波蘭報紙上關於華沙立場態度的報道的話,我看不到有什麼可能性,因為我們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我相信目前除了等待和儘可能地保持安靜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不過,儘管有這樣的惡劣情緒,德國的外交併沒有背離當時緊急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