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才締結。保加利亞和它的戰勝國之間的紐帶主要是它和南斯拉夫的紐帶。斯坦博利斯基的政策是建立一個以南方斯拉夫民族的統一體為基礎的巴爾幹聯邦,雖然在他尚未向這一目標邁進前就被趕下了臺,但這一理想卻仍然深深地銘刻在保加利亞人的心中。巴爾幹旋渦的中心與其說是在保加利亞,還不如說是在馬其頓,馬其頓是一個迄未明確規定的地區,南斯拉夫、希臘和保加利亞的邊界線部在這裡會合,這裡的利益衝突是三角形的衝突。保加利亞對塞爾維亞的馬其頓提出了民族統一的要求,“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的總部就設在保加利亞,儘管它本身就是這一組織的最大受害者。納伊條約給保加利亞帶來的最大損失是失去了西色雷斯,所以它不斷地向希臘提出要求,希望透過亞歷山德羅波利斯或類似的港口而取得通往愛琴海的出口。但是南斯拉夫同樣也對希臘提出南進的要求,要求取得薩洛尼卡而濱臨愛琴海,這就是多年來兩國關係搞不好的原因。

但是,正象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關係最終取決於德國和俄國的正面壓力或反面吸引力一樣,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它們自身所能決定的。在1914年以前,巴爾幹的政治是受奧匈帝國和俄國支配的。在1918年以後,俄國的勢力一度消沉;但是隨著奧匈帝國的消失,視奧匈帝國為宿敵的義大利立刻接過奧匈帝國所扮演的角色,成為東南歐的支配勢力和干擾因素。墨索里尼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政治中所表現的那一套浮誇和挑釁性的言行可以和從前威廉二世皇帝或拿破崙三世媲美,也可以作為阿爾卑斯山北面的那個更重要的獨裁者即將登臺表演的前奏。義大利在東南歐的政策始終是有害的。因為它追求的那種機會主義的霸權計劃是它自己的力量所難以實現的,一種與法國爭奪威望的政策,其目的和效果只是使衝突激化,並促成新的仇恨。

象希臘一樣,義大利也懷有以損害土耳其而在愛琴海擴張勢力的目的。在1911…1912年的義大利…土耳其戰爭中,它佔領了多德卡尼斯群島和羅得島,初步實現了它的目的。它的保證是要在土耳其從利比亞全部撤走後它才撤出這些島嶼,所以它就能繼續佔領它們,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又給它造成了更進一步瓜分土耳其的機會。根據1915年的倫敦秘密條約,義大利將取得安納托利亞的阿達利安部分和多德卡尼斯群島的全部主權,儘管過去義大利曾一再否認它企圖吞併希臘的島嶼。根據1919年的維尼齊羅斯…蒂託尼協定,義大利同意將多德卡尼斯群島割讓給希臘,並在英國割讓塞普勒斯島以後在羅得島舉行公民投票,這個協定應與塞夫勒條約同時生效,根據這項條約。義大利可以在安納托利亞取得更大部分土地。但是隨著土耳其的基馬爾復興,義大利佔領安納托利亞的美夢和希臘一樣被粉碎了。它在1922年宣佈,由於塞夫勒條約失效,維尼齊羅斯…蒂託尼協定也相應無效,根據1923年的洛桑條約,它終於取得了多德卡尼斯群島的主權,雖然在它的近東投機中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收穫,但也足夠令它滿意了,其代價則是造成土耳其和希臘的長期失和。

繼承奧匈帝國的遺產是義大利政策的更迫近和更緊急的目標。它提出的收復領土方案是“特蘭特和的裡雅斯特”。實際上這是指勃倫納邊界線和亞得里亞海的控制權。據1915年的倫敦秘密條約,義大利已取得了勃倫納邊界線,這一收穫還以戰略需要為理由而得到巴黎和會的確認,然而此舉所意味的,不僅是收回義大利人的特蘭提諾,而且還取得了純屬德意志人的南蒂羅爾或上阿迪傑,劃定的邊界線還把新成立的奧地利共和國置於義大利的軍事處置下。下列情況也說明了奧地利的脆弱,儘管義大利法西斯政府對南蒂羅爾的德意志少數民族實行了無情的非民族化政策,這是戰前奧地利在特蘭提諾的政策所無法比擬的,卻並未造成兩國關係的長期交惡,這在大小相差無幾的國家間是罕見的,而且也並未妨礙奧地利之成為義大利的衛星國。

控制亞得里亞海包括兩個不同目的,控制阿爾巴尼亞和控制伊斯特拉及克羅埃西亞和達爾馬提亞海岸。阿爾巴尼亞處於東歐的重要戰略地位,是西歐和巴爾幹之間的歷史通道之一,又由於擁有發羅拉良港而控制了通往亞得里亞海的奧特朗托海峽。阿爾巴尼亞的脫離敵國而獨立對義大利是關係重大的,正如低地國家的獨立對英國的關係重大一樣。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阿爾巴尼亞於1912年宣佈獨立,當時為各大國所接受,認為這比塞爾維亞和希臘瓜分它好,也因為那時奧匈帝國和義大利都決定要建立一個阿爾巴尼亞緩衝國。1913年各大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