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以後,一支小規模的英法遠征軍於4月15日在納爾維克附近的哈爾斯塔登陸。16日和17日,另一支英法部隊在特隆赫姆以北的納姆索斯登陸。18日,英國本土軍的一旅沒有實戰經驗的新軍在羅姆斯達爾峽灣口的翁達爾斯內斯登陸,並向南推進到奧斯陸鐵路線上的當博斯和沃塔。這些都是為在特隆赫姆登陸的主要行動計劃所作的輸助戰。然而,這個主要的作戰計劃由於缺乏空軍掩護,經英國海軍部的要求而放棄了,4月24日,有一個大膽的計劃,準備在翁達爾斯內斯以南的冰凍的萊斯亞斯科格湖上築一個機場,供一箇中隊戰鬥機使用,可是由於德國的空中優勢而被挫敗了,兩星期以後(5月2日和3日),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的小支部隊遭空襲而受到相當大的損失以後,只好撤退。撇退的決定是於4月27日在倫敦作出的。在哈康國王和挪威政府官員於4月29日在莫耳德登上英國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前往挪威北部的特朗瑟以後,倒黴的挪威軍隊只好聽天由命,被迫於5月4日向德國人投降。納爾維克後來於5月28日為一支由英、法、挪威和波蘭分遣隊組成的聯軍所佔領,但是那時盟軍正膠著在佛蘭德作殊死戰,把部隊留在北極圈內不是其目的,因為在這夏季不夜的幾個月中,部隊的給養線經常暴露在以陸地為基地的飛機空襲之下。盟軍於6月8日從納爾維克撤退,兩天以後,駐紮在挪威北部的挪威部隊放棄了戰鬥。
第五章 德國的西線攻勢和法蘭西之戰 1940年5月10日至6月25日
德國人一等到波蘭被瓜分,與蘇俄的分贓已有適當安排之後,馬上把大部分兵力調往西線。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釋出了他最早的入侵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命令,這有雙重目的:殲滅法英軍隊,在佛蘭德和法國北部獲得足夠的土地,以便對英國進行有效的海空戰爭,同時在易受攻擊的魯爾區前面形成一條防禦地帶。只等裝甲兵團集中和氣候適宜,這一攻擊就立即開始。到1939年11月初,最高統帥部在西線總共已集中了一百四十個師,其中有十個是裝甲師,只留下約二十個師駐守波蘭和監視蘇聯邊境。由二十個師組成的南線的C集團軍群(馮·萊布將軍),面對阿爾薩斯…洛林前線的馬其諾防線,而主要戰鬥部隊(一百二十個師,包括全部十個裝甲師),則都集中在面對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邊境的三個集團軍群(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指揮,A集團軍群由馮·倫斯德指揮,裝甲集團軍群由馮·克萊斯特指揮)。整個軍隊又置於馮·勃勞希契指揮之下。
有證據表明,希特勒原來打算及早在1月中旬動手,1月10日,有一架德國飛機在比利時默茲河畔的默舍朗迫降,機上有一個參謀,攜帶著入侵荷蘭、比利時的作戰命令,顯然打算在幾天內就入侵。攻擊沒有立刻開始,可能由於這一過早的洩密,也可能由於德國的將領們勸告希特勒推遲進攻,等待土地和氣候條件更為合適時再說。在挪威戰役於5月的第一週中結束以後,好戲終於上演,象在波蘭戰役以前一樣,戰略主動權掌握在德國人手中。
盟軍方面的條件十分困難。面臨義大利和瑞士邊境山巒起伏的南線防區,由第三集團軍群(貝松將軍)的五個師防守。中線由第二集團軍群(普雷特拉將軍)的第五集團軍、第四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二十六個師,守衛要塞的駐軍在外)守衛馬其諾防線,而第一集團軍群(比約特將軍)的二十八個法國師和九個英國師則扼守著從蒙梅迪到英吉利海峽面向比利時邊境一帶。統帥部的後備軍有二十一個師(十八個步兵師和三個裝甲師),廣泛地分散在瓦茲河與汝拉山脈之間。全部軍隊置於指揮東北戰線的喬治將軍的統率之下。比約特將軍的集團軍群包括防守沿海地區、擁有七個師的第七集團軍(吉羅將軍);還有戈特勳爵率領的英國遠征軍,包括三個軍(九個師),從阿爾芒蒂埃爾以北拉開到莫爾德堡,在那裡與有六個師的第一集團軍(布蘭查德將軍)會合;再往南是擁有八個師的第九集團軍(科拉普將軍),防守從特雷隆到蓬塔巴的默茲河地區,以及擁有七個師的第二集團軍(亨茨格將軍)防守蓬塔巴到隆克翁正西一線,從隆克翁以東開始就是馬其諾防線的工事了。在這一百八十英里長的北線防區的前面,就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中立國的緩衝地區。比利時能夠集合二十個步兵師和兩個騎兵師;荷蘭已動員了十個師,但是這些軍隊都沒有打運動戰的實際經驗,而這兩個國家,無論是它們之間,或是與法國或英國之間均無共同防務計劃。總起來說,德國調動了一百四十個機動師,來對付盟國總共八十九個師,如果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