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至所有的新銳將軍們都敢於在王翦幕府氣昂昂地敘說自己的戰法主張,甚或與王翦多有爭辯。與白起、李牧這般以統軍剛嚴著稱的名將相比,王翦多少顯得有些木訥而不具威勢,多少靠近燕國樂毅,卻又少了樂毅那份貴胄名士的灑脫。與王翦對坐論事,嬴政時常有一種恍若面對老丞相王綰的錯覺。因為,王翦論戰事,從來不在戰法上做備細的敘說辯駁,而只做大局大勢之剖析評判,幾乎與李斯尉繚等廟堂謀劃大臣一般。自然,嬴政並沒有因此而認為王翦大而無當。然則,嬴政敏銳地覺察到了王翦的一種心態:戰場戰法是將軍幕府的話題,君王廟堂無須論及。嬴政則自認為尚算知兵,更認為,事前論及戰法只能對戰場統帥有利。故此,對王翦那種頗有君王只要交兵於將而不須干預戰法之意味的方式,嬴政多少有些淡淡的不快。要李信申明滅楚戰法,再徵詢王賁滅楚戰法,嬴政之所以在滅楚之前務求戰法方略清晰明確者,根源在此也。
戰國之世,擁有赫赫戰功而如王翦風貌者,絕無僅有。
然則,仔細想來,王翦卻有一樁幾乎可以稱之為奇蹟的最大的長處:自來打仗沒有錯失,沒有明顯的錯令缺漏。與此同時,王翦也沒有奇絕之戰。嘗有人言,王翦無奇戰。嬴政聞之,總是淡淡一笑。戰場以戰勝為本,奇與不奇何足道也。然則,嬴政也很清楚,所謂王翦無奇戰者,其實說的是王翦才具平平而已。平心而論,此前的嬴政也多少是認同這種評判的。蓋戰國之世多奇才名將,兵家之謀略,戰場之縱橫無不大放光華,以至天下口碑對名將之評判幾乎近於苛求。一戰而沒有使天下嘖嘖讚歎的奇絕運籌,名士聚會便沒了爭相議論的興致,此戰準定被認為平平,而統兵之將也必然被指為平庸。縱然戰勝,時人亦皆歸於天意運氣之類。此風之下,楷模名將大有人在:大戰之奇若白起,等量圍困,一戰聚殲;救援之奇若孫臏,圍魏救趙,開運動戰之先河;奔襲之奇若司馬錯,千里越秦嶺,輕兵下巴蜀;固守之奇若田單,六年守孤,火牛陣一舉復國;伏擊之奇如李牧,平野草原而能匿兵數十萬,一舉長驅匈奴;狙擊之奇如趙奢,狹路相逢勇者勝,血戰強敵而開敗秦首戰……凡此等等,王翦皆無。滅趙滅燕兩場大戰,都是耐心固守而謹慎求戰,成則成矣,戰法確實沒有多少值得說叨的。老秦人尤喜談兵論戰,輒逢捷報無不爭相傳頌戰勝之奇絕奧秘,而自王翦統兵,秦人相聚議論捷報便只有一句口讚了:“上將軍又勝一戰!”之後便沒了話說。相映成趣者,年青的王賁一戰而聲譽鵲起,被老秦人津津樂道地終日掛在口邊。究其實,在於王賁戰法之奇使老秦人大覺酣暢淋漓:小戰如平定韓亂,八路進兵眼花繚亂;奔襲戰如飛騎襲楚國,迅捷如閃電,旬日下十城,堪稱飛兵之最;大戰如滅魏,以水為兵,五萬人馬滅大國,簡直是蛇吞象!這些,王翦也沒有。嬴政確信,王翦若是王賁,中原之戰定然是另一種打法,肯定是勝,也肯定依然沒有驚喜的浪花。
然則,戰場為何物?戰爭為何物?
國家大爭,為求奇絕而寧可敗之,豈不大謬哉!
自兵爭問世,戰場從來是雙方大軍為國家而一決勝負的角力場。此間之根本所在,是國家利害之得失,而非一將才華之譭譽。唯其如此,主將能以看似平淡無奇之方略而完勝敵國,寧非大幸哉!相對於邦國大計所需要的勝利,有否奇絕之戰,實不足道也。毋寧說,奇絕之戰因其求奇求絕,而必然具有不確定的風險;平戰而勝,則因不求奇絕而唯求戰勝,必然具有確定的勝算。身為最為國家利害計的君王,是選擇確定的勝算,還是選擇不確定的風險,豈不明矣!冷靜縝密而有兼思之胸襟,善於籌劃盤根錯節而多有意外變化之總體大戰,此乃王翦之長也。拋開大國決戰的深層根基,而過分看重戰場謀劃之奇絕華彩;此乃李信之短,嬴政之失也。平心而論,將目下的秦國大將一個個數來,能統率舉國之兵而吞滅最大楚國者,非王翦不能也。痛定思痛之後,即或是王賁,嬴政也不能放心了。畢竟,崇尚武安君白起的王賁尚未老辣,多少與李信更為相像一些……
天降王翦與秦,何其大幸也!
嬴政獨不見兵家泰山,豈非大謬哉!
李信大軍南下之際,王翦上書請辭還鄉了。本心而論,嬴政不當允准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將軍離開廟堂。然則,嬴政也很清楚,王翦請辭絕非是疑慮他這個秦王猜忌功臣,而是有著表裡兩層原因的。表徵而言,王翦一則要以請辭之舉申明絕不貪功之心,從而平息日漸複雜的朝野之議;再則是王賁聲名鵲起,王翦要給新銳大將們留出功業餘地;三則是王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