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一俟步軍趕到,立即在城外郊野構築壁壘,城內城外相呼應,可確保平輿無事。末了,李信重重一句道:“項燕主力未顯蹤跡,兩軍決戰定然在平輿、寢城之間鋪開,不可大意!”馮去疾呵呵一笑道:“李將軍放心也,只要你勾出項燕主力,我第一個喊你萬歲!”李信笑應一句你等著好了,大步而去。出得城外,只見連綿軍營火把大亮,遍野可聞狼吞虎嚥的呼嚕咂咂聲和戰馬噴鼻聲。李信匆匆找到了大將辛勝,叮囑了明晨進軍城父的路徑,遂帶著幕府馬隊連夜趕赴蒙武軍去了。
蒙武的密件說了兩件事:一是寢城守軍不戰而降,城內卻沒有囤積糧草輜重,似乎原本便沒打算抵禦,令人可疑;二是蒙武派斥候營喬裝楚人散開探察,得知楚軍主力似在汝陰河谷地帶秘密隱藏,當速定對策。第一樁事,李信與蒙武同感,否則不會有對馮去疾的著意叮囑。第二樁訊息李信不能確信,須得立即探察確實。李信知道,直到三日前南下之際,楚國的淮南軍與江東軍尚在半道磨蹭,糧草輜重也未見大規模輸送跡象。項燕能夠聚集的軍馬事實上只有從陳城南撤的七八萬與汝陰、城父的數萬兵馬,而今城父尚有守軍,則項燕麾下至多隻能有十萬上下的軍力,與李信預料的二十餘萬人馬尚有很大距離。
李信的原本的謀劃很清醒,估算楚國的可調兵力,滿打滿算三十萬,加上楚國分治藏兵的實際情形,能真正抵達戰場者至多二十萬上下。為此,李信才信心十足地提出了二十萬秦軍滅楚的方略。如今,楚國的情形並未超出李信的任何預料,則所謂項燕主力隱藏不顯,便成為一個很可疑的事實。接到蒙武密件後,李信一直在思忖揣摩,末了判定:項燕聚兵不成。遂以其十萬兵力據守汝陰、城父兩地,抵禦秦軍,以給楚國都城留出儘可能多的南撤時日。因為同時有斥候密報,楚國的舟師已經進入江水,郢壽王室事實上已經在準備南逃。當此之時,項燕軍只能固守,絕不會主動尋求與秦軍決戰。
晨霧瀰漫之中,李信馬隊進入了寢城幕府。
匆匆用罷一頓熱和戰飯,兩人立即走進軍令室秘密計議。蒙武判斷,平輿寢城兩地以同樣方式降秦,說明楚軍已經有了統一部署,而能統一駕馭楚軍者,目下只有項燕。兩地守軍不撤,似是誘惑秦軍繼續在此地作戰,兩地守軍不戰而降,似乎又是在儲存人力,畢竟,楚軍做了秦軍戰俘,還是有可能再度成為楚軍。果真如此,項燕軍匿伏汝陰。很可能有蓄謀已久之計,秦軍遠離本土,當謹慎行事。蒙武將該說的都說了,然每一件都不肯定不明確,猶疑之辭顯然多了一些。
“果真如此,項燕神乎其神也!”李信頗見揶揄地笑了。
“總歸是謹慎為上。”蒙武皺著眉頭重複了一句。
“老將軍是說,項燕怕失卻與我決戰機會?或者,項燕尋求與我決戰?”
“大體……然,楚國力弱,項燕似乎又不可能如此……”
“對也!”李信大笑了一陣,“一瀉千里倒能尋求決戰,豈非滑稽哉!”
“種種跡象,委實可疑……”蒙武終究默然了。
“老將軍狐疑也!”李信在立板地圖前轉悠著,口吻全然是在對帳下將士講說兵法,“舉凡大軍戰場,惑人耳目之跡象多多。否則,兵家何有‘示形’之說?評判諸般訊息之唯一依據,在國力,在大勢,而不在就事論事。楚國分治已久,廟堂浮華世族敗落,項氏自保尚且艱難,尋求決戰豈非痴人說夢!項燕也算宿將,會做螳臂當車之蠢舉?據實評判,項燕所謀只有一途:據守汝陰遲滯我軍,以給郢壽南逃雲夢澤斷後!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有理……老夫謹受教。”
蒙武終於心悅誠服了。李信的評判有一種堅實的依據,是環環相扣的合理推演。蒙武所疑,卻僅僅是一絲基於直覺的閃光,既沒有堅實的大勢依據,又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蒙武敦厚坦誠,全然沒在意李信的語勢,反倒真心地認可了李信。
“當此之時,我軍唯有一法。”
“但聽將軍謀劃!”
“城父合軍之後,立即南下攻佔汝陰,全殲項燕軍!”
“好!”
“汝陰打通,立即連攻郢壽,俘獲楚王負芻!”
“將軍壯勇,老夫佩服!”
“老將軍能與李信同心,滅楚何難也!”
“汝陰之戰,是全軍皆出?或留平輿馮去疾一軍斷後?”
“平輿、寢城、城父,三處皆留守軍,老將軍統轄以為後援。”
“將軍獨攻汝陰?”
“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