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揮腥慫禱啊�
及至李斯正要開口,卻聞殿外有轔轔車聲。秦王嬴政對李斯一擺手,立即推開食鼎,起身大步走出。片刻之間,廊下有蒼老笑聲與杖頭篤篤聲。幾位大臣相顧一笑,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此際,秦王已經扶著鬚髮雪白的鄭國走了進來,對大臣們高聲道:“老令今日與會,是我請的。”大臣們這才醒悟,素來準時的秦王遲會,原是親自去請老鄭國了。四人分別過來與鄭國寒暄見禮,遂分別坐定,鄭國座案設在了王案之側。及至秦王坐定,王案上已經收拾整齊,趙高早已經利落地收走了食鼎。
“王賁上書,政為之震動。”
秦王一叩書案,輕鬆神色倏忽散去,凝重的語音沉甸甸地迴盪著:“大梁,冠絕天下風華富庶,聚結天下泰半財富,非同尋常城池。能否以水戰之法下之,我等君臣須細加斟酌。水事多專,老令水家最有言權。誰有疑惑處,儘可徵詢老令評判。好,諸位但說。”
“以水為兵,亙古未嘗聞也!”王綰慨然道,“晉末水戰,趙氏並未因此而滅亡,是故並未撼動天下。今日不同,大梁居平原之地,若決河水攻之,焉能不死傷庶民萬千?果然如此,秦國縱得中原,其利何在,道義何存?義利兩失,何安天下!”顯然,王綰反對水攻大梁,且將這一水戰方略與秦國一統天下的道義根基聯絡了起來。
廳中一時沉寂。顯然,這個話題太過重大。
“老夫之見,就兵說兵。”老尉繚輕輕點著竹杖,“果然水攻大梁,王賁必有周密鋪排,斷不會使滿城庶民遭人魚之災。究其實,若是強兵之戰,只怕三十萬大軍耗得三五年,也未必攻下大梁城。這便是根本。若非如此,王賁何須鑽進書房謀戰也。老夫倒是另一擔心:果真水攻大梁,大河距城近百里,決口豈有那般容易,得多少民力可成?期間若遇大雨大風耽延時日,只怕也得年餘時光,如此人力物力不遜於長平大戰,秦國經得起麼?”
“這倒要聽聽老令說法了。”嬴政殷殷望著鄭國。
“果真水戰,決河不難。”老鄭國一招手,身後一個書吏推來了一幅裝在平板輪車上的立板羊皮圖。老鄭國用探水鐵尺指點著板圖,“此乃中原河渠圖。諸位且看,大河東去,鴻溝南下經大梁城外,距離之近,形同大梁護城河也。唯其如此,果然引水攻梁,水口不在大河,而在鴻溝。唯有一點,鴻溝水量不足大,須從接近大河的上端開口補水,方能成其勢。信陵君說的滎口決水,便是此意。”
“鴻溝既然通河,何以水量不大?”尉繚很是驚訝。
“這便是水事了。”鄭國嘆息一聲道,“鴻溝歷經幾代修成,通水百餘年,水道已經淤塞過甚,早當停水以掘淤塞了。惜乎大戰連綿,各國無力顧盼,遂有民謠雲,‘鴻溝泥塞,半渠之水,河水滔滔,稻粱難肥。’是故,鴻溝通河,水勢卻小。”
“如此說來,果真水攻大梁,還可藉機重修鴻溝?”嬴政很有些興奮。
“然也!”鄭國鐵尺指上地圖,“鴻溝灌梁,梁南大半段自成乾溝,若能借機徵發民力修浚開塞,未嘗不是功德之舉。”
“戰損可補,這便對了!”尉繚興奮點杖。
“一說而已。”王綰淡淡點頭。
“長史之見如何?”秦王看了看一直沒說話的李斯。
李斯雖沒有說話,聽得卻極是上心。見秦王徵詢,李斯翻著案頭幾卷竹簡道:“晉末水戰,並蘇代、信陵君預言,臣都曾得聞,然終未親見國史典籍之記載。今王賁能多方蒐羅出國史所載,足見其良苦用心也。臣聞方才之論,國尉與老令對答,已經足證大梁水戰可行,且水損可以清淤彌補。故此,臣亦贊同。然,丞相方才所言,關涉滅國之道義根本,臣不得不言。”見王綰肅然轉身,秦王幾人也目光炯炯,李斯翻開了王賁的上書副本指點道,“天下沒有虎狼不行,遍地虎狼也不行。王賁之說,話雖糙,理不糙。對斯之啟迪,不可謂不深。因由何在?在王賁捅明瞭一則根本大道:行天下之大仁,必有難以迴避之不仁。想要天下沒有遍地虎狼,必得天下先有虎狼;先有最強虎狼,而後方能沒有虎狼,此之謂也!具體說,若不水攻大梁,使昏聵魏國奄奄不滅,天下不能一統,兵戈不能止息,而徒存仁義,長遠論之,仁乎?不仁乎?是故,臣以為大梁之戰,不宜執迂闊仁義之說而久拖不下!否則,中原之變數將無可預料。”
“大仁不仁。長史之言,商君之論也!”
秦王拍案,王綰搖了搖頭也不再說話了。這便是秦國朝會的不成文規矩,當某種主張只剩下一個人堅持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