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清涼,嬴政神清氣爽,展開了一卷又一卷文書。
南下期間,李斯將涉及廷尉府的預行之事已經擬定了詳細的實施方略,並已經會同蒙毅擬好了頒行天下的文書。嬴政一一看過,件件都批了一個大字:“可。”刁斗打響四更的時刻,嬴政開始讀博士學宮的整整一案上書。這些上書,是李斯轄制博士學宮期間預擬的新朝種種典章。嬴政南下期間,這些待定典章已經分送各大臣官署預覽,各署附在上書之後的建言補正者不多,大多都是一句話:“典章諸事,聽王決斷。”嬴政一一看罷,深為這些飽學博士的學問才具所折服,件件有出典,事事有流變,確實彰顯了他在朝會上著力申明的圖新之意。全部典章,除了若嫌繁冗,實在是無可挑剔。反覆思忖,嬴政還是糾正了兩處涉及自己的典章。
其一是君主名號。博士學宮擬定的名號是“泰皇”,論定出典如此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嬴政也曾聽李斯講述過這一動議,知道泰皇有兩說,一則雲泰皇即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中的人皇,一則雲泰皇即太吳,是三皇之前的稱渭。然嬴政總覺這一名號虛無縹緲,尚不如戰國尊崇的帝號實在,當年秦齊分稱西帝、東帝,就是將帝號看得高於王號。然則,若單取帝號,似乎又不足以彰顯遠承聖賢大道之尊崇,崇古尊典的博士們也一定不以為然。思忖之下,嬴政心頭大亮——皇帝!對,便是皇帝,有虛有實有古有今!於是,嬴政提筆,斷然在旁邊用硃筆寫下了兩行大字:“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其二,廢除了諡法。諡者,行之跡也。後人以一個簡約的名號,對死者一生行跡作一總括性評價,此所謂諡法。此種法度,據說是周公所定,其本意大約在告誡君王貴族要以後世評價預警自身。博士們上書:以諡法定製,秦王為泰皇,當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列位看官留意,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即位之時,便完全採取了這一諡法,追尊其父為太上皇。然則,嬴政卻以為這種諡法很是無謂。後人話語,很無聊。一則,誘使君王沽名釣譽,容易虛應故事;二則,誘使言官史官以某種褊狹標準評價前人,事實上遠離當時情境,徒然引起種種紛爭。於是,嬴政提起硃筆,慨然批下了幾行文字:“太古有號無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今弗取焉!自今以來,除諡法。本王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曙色初上時分,蒙毅準時踏進了秦王書房。
嬴政從書案前站起,疲憊地指了指兩大案硃筆批過的文書道:“都好了,一一擬好詔書,朝會之前頒行。”便搖搖晃晃地被輕步趕來的趙高扶走了。蒙毅一一查對文書,發現秦王大半夜批閱的文書竟多達百餘件,一時感慨不已,轉身立即吩咐書吏抄錄整理再謄刻。而後,蒙毅靜下心來開始草擬第一道皇帝詔書了。
五月末,咸陽舉行了最盛大朝會——皇帝即位大典。
朝會之前,先期頒行了《大秦始皇帝第一詔書:大秦典則②》,以期在皇帝即位大典第一次尊典實施。這道詔書頒行咸陽各大官署與天下郡縣,明定了天下臣民關注的諸多事宜,一時朝野爭相傳誦蔚為大觀。這道皇帝詔書所確定的典制,一直在中國延續了兩千餘年:
大秦始皇帝第一詔書:大秦典則
大秦始皇帝詔日:自朕即位,採六國禮儀之善,濟濟依古,粲粲更新,以成典則。自國,自朕,以至諸般文明事,皆以其實施之。為使天下通行,典則之要明詔頒行:
其一 國號:秦
其二 國運:推究五行,秦為水德之運;水性陰平,奉法以合
其三 國曆:以顓項歷為國之曆法
其四 國朔:奉十月為正朔歲首,朝賀之期
其五 國色:合水德,尚黑,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
其六 國紀:以六為紀,法冠六寸,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
其七 國水:奉河為國水,更名德水,是為水德之始
其八 君號:皇帝。朕為始皇帝,以下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其九 皇帝諸事正名:皇帝自稱朕,皇帝命曰制,皇帝令曰詔,皇帝印曰璽,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車輿,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所至曰幸,所進曰御,皇帝冠曰通天冠高九寸,臣民稱皇帝曰陛下,史官紀事曰上
其十 諸侯名號:皇帝所封列侯,統稱教
十一 上書正名:臣下上書,改書為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