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流傳開來,又有了多種解說。有人說,這是指斥齊王建聽信外邦間人蠱惑之言,結好秦國,誤了齊國。又有人說,這是齊人怨恨自己的國王不早早與諸侯合縱抗秦,以致亡國。還有人說,這個客,是指斥齊王聽信後勝而接納流亡世族,導致了齊國最後的大亂。總歸是種種紛紜,至於後世,依然還是紛紜無定。
這一年,是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嬴政時年三十九歲。
齊國滅亡了,六國全部滅亡了。天下洪流隆隆轉過了一座雄峻的高原,驟然湧向開闊的平野,盪開了浩浩之勢,開始了一次亙古未聞的偉大轉折。
六、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
齊國的滅亡,是戰國曆史的又一極端個案。
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國開始統一中國的戰爭,歷時堪堪十年。自滅韓之戰開始,每滅一國,都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更值得關注的是,每一國的戰爭都不是一次完結的,抗秦的餘波始終激盪連綿。我們不妨以破國大戰的順序,簡要地回顧一番。韓國戰場規模最小,然非但有戰,更有滅國四年之後的一場復辟之戰。趙國之戰最慘烈,先有李牧軍與王翦軍相持激戰年餘;李牧軍破後又有全境大戰;國破之後又再度建立流亡政權代國,堅持抗秦六年,直到在最後的激戰中舉國玉碎,代城化為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