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秦國關中水系相對自成一體,又幾乎獨據渭水全程,故無川防戰之事。然自函谷關外開始,與大河相關的周、韓、魏、趙、燕、齊,都曾經壅防百川,各以自利,同時為害他國。後世《漢書·溝洫志》曾描述了趙魏齊三國的一段大河堤防戰。大河東岸,趙魏兩國地勢高,齊國地勢低下。為防趙魏兩國河段的洪水淹沒本國農田。齊國在距離河岸二十五里處修築了一道大堤,從此只要河水大漲,東溢遇到齊國大堤,便西捲回來,反而淹沒了地勢高的趙魏農田。趙魏兩國不滿為甚,會商共同築起了一道大堤,也是築在距離河岸二十五里處,只不過方位不是正對面罷了。如此,河水但漲,便在兩邊堤防間遊蕩,汛期一過,便積起了厚厚的淤泥,漸漸隆起成為美田。三國民眾紛紛進入堤防耕田,無洪水之時除了爭奪耕田,倒也平安無害。民眾為了牢固佔據耕田,便蓋起了房子,聚成了村落。忽然遇到大洪水時,則沖毀堤防一齊淹沒,死人無算。於是,三國便在原堤防處後退,再度建起更高的堤防以自救,以致堤防漸漸逼近了城郭,一旦堤防再度被沖毀,大水衝進城裡,民眾便只能住在水中排水自救了,淹死者不計其數。也就是說,處下者不願讓地給洪水以出路,處高者不願下游築堤而洪水倒卷,各以堤防為戰,致百姓長期遭殃。
戰國另一堵截洪水的惡例,是魏國丞相白圭。白圭乃戰國初期名相,然由於商旅出身,大約利害之心甚重,於是在大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