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王激勵民心的方略之一。畢竟,國家中樞在國都,國君顯示大決水旱的親戰壯志是必要的,但果真親臨一條河渠督工,從古到今沒有過,目下秦國處處吃緊,更是不可能的。因此,事實上無論是朝野臣民還是河渠工地,誰都沒有真正地認為秦王會親臨河渠。但是,真正的原因卻不是這般尋常推理,而是嬴政的方略權衡。

那日,會商王綰草擬的王書之後,嬴政便提出了親統河渠的想法。王綰明確反對,理由只有一個:“秦國裡外吃緊,必須秦王坐鎮咸陽,總攬全域性。河渠固然要緊,李斯鄭國足當大任!”蒙恬沒有明確反對,提出的理由卻很實在:“君上幾次欲圖巡視河渠,李斯鄭國每每勸阻。因由只有一個:秦王親臨,必得鋪排巡視,民眾也希圖爭睹秦王風采,無論本意如何,都得影響施工。方今水旱情勢加劇,秦王親臨似無不可。然則,若能事先徵得李斯鄭國之見,再做最後決斷,則最好。”嬴政思忖片刻,立即拍案:“緩賦王書之後,立即加一道秦王特書,申明本王決意與國人同上涇水之心志。徵詢鄭國李斯之書,快馬立即發出。究竟如何上渠,而後再做決斷。”如是,才有了那兩道令國人感奮的王書。

今日上書開啟,一張羊皮紙只有短短三五行:“臣鄭國李斯奏對:秦國旱情跨年,已成大險之象,秋種若無雨無水,則秦國不安矣!當此之時,解旱為大。秦王長決事,善激發,若能親統涇水,河渠民眾之士氣必能陡長。唯其如此,臣等建言,秦王若務實親臨,則事半功倍矣!”傳看罷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