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沒有把發展晶片產業作為國家戰略。
為了扶植晶片產業,。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特殊的稅收政策。在所得稅方面,新加坡對晶片企業免稅十年,韓國免稅七年、減半三年。在增值稅方面,新加坡和韓國製定的標準均遠遠低於中國大陸。
“政府投入不夠啊!”範無病嘆了口氣道。
“政府看不到這裡面的重要。性,或者說無法決定,或者說不知道從何著手,但是我們可以,每年投入三個億左右,我相信五年之內一定可以實現成品化。”倪總說道。
每年三個億,持續五年,那可就是十五。個億,到時候就算是做出了自己的產品,誰又能夠保證這產品還有市場和銷路?畢竟現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晶片產業的更新換代實在是太迅速了,五年的差距會有多大,誰也說不清楚。
範無病聽了之後皺了皺眉頭道,“我知道。大家在想些什麼,也知道大家都在擔心投入沒有回報,我個人雖然比較有錢,但是也不可能往無底洞裡面扔錢。所以,我的意見就是,公司可以成立研發部門,但是隻做開發,不做生產。”在內,都對範無病的意見有些驚訝,議論紛紛。
只做開發,不做生產,那是什麼意思呢?一項技術開發出來而不做成產品,回報從哪裡來?怎麼樣取得利潤?如果沒有利潤的話,後續的發展資金從哪裡來?這樣的研發還有什麼意思?
“大家可能也知道一些,我最近在跟INTEL搞合作,建設CPU的封裝工廠,也在跟臺灣人搞合作,生產記憶體晶片以及手機平臺,這些都是晶片產業的範疇。”範無病對眾人說道,“有些東西是欲速則不達,我們現在是可以進軍晶片產業,但是高昂的研發費用以及更新換代的投入,會使企業的正常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
“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這個晶片產業搞起來的,就好像當年我們不搞兩彈一星,中國就不可能真正站起來一樣。”倪總倒是很擔心範無病也不支援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是在想一個問題。”範無病說道,“我打算建立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開發產業。”
智慧財產權開發產業?那又是什麼東西?眾人都有些迷惑不解,不知道範無病想要做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範無病舉了一個例子,“英國有一家ARM公司,就是搞智慧財產權開發的。”
ARM創立於一九九零年,導航等電子產品中都有ARM的影子。
到後來,ARM一度佔據了全球數碼相機、MP3、藍芽、遊戲機、印表機等產品晶片約百分之七十五的市場,這種驚人的發展速度固然與全球個人消費電子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但是其中也證明了ARM公司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是成功的。
幾乎每個消費電子產品都需要晶片來實現功能,如MP3、手機、電視機的遙控器等等,而且消費電子要求高,更新快,競爭很激烈,所以晶片市場也越來越大。
但是ARM公司自己並不生產晶片,只是做智慧財產權的開發,然後把智慧財產權授權給晶片設計商。這個模式與英特爾有很大不同,英特爾的X86個人電腦晶片,從智慧財產權開發到設計和製造都是自己做,英特爾晶片的智慧財產權也是自己獨攬。
而ARM則將其技術授權給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半導體、軟體和OEM廠商,每個廠商得到的都是ARM相關技術及服務。到了後來,幾乎所有大型半導體公司都與ARM簽訂了硬體技術使用許可協議,其中就包括了英特爾、IBM、LG半導體、NEC、SONY和飛利浦這樣的大
這些公司生產晶片給下游廠商組成終端產品銷售出去,在晶片產業鏈中,ARM只分享最上游的智慧財產權這一部分利潤,其實他們也曾經嘗試過,想學INTEL那樣,又做智慧財產權又做產品,但最終競爭不過它。如果做代工製作則需要很大的投入,而他們沒有這麼大投入,更後端的系統組裝公司如諾基亞則需要良好的品牌,這也非ARM所長。
或者說,ARM的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專注於一點,然後鍥而不捨,這種思路對於範無病也是很有啟發的。
因為生產工藝上的原因,國內想要跟INTEL這樣已經成熟的半導體大公司直接競爭是不理智的,但是放棄競爭的權利,則是會使情況更加惡化,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並不缺乏設計上的人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範無病揮手對眾人說道,“如今我們的PCFANS已經走到了發展的三岔路口,是繼續做產品,賺錢依靠壟斷市場帶來的利潤,還是繼續堅持我們的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