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清楚,航空母艦是一定要造的,而且是一開始就要上常規攻擊型航空母艦。
事實上有關方面早就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內進行相關工作,不但先從澳大利亞收購了墨爾本號航母,而且後期又以民間名義,從烏克蘭購來已成半成品的前蘇聯海軍瓦良格號航母。同時,在某時期又透過一些渠道從烏克蘭購買到SU…33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T…10,為有關方面參考、借鑑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然而航空母艦本身只是其戰鬥群中的核心部分,還需要包括艦載戰鬥與勤務航空力量的建設,水下也需要攻擊型核潛艇前出以清掃航路的水下障礙,當然也更離不開擁有強大防空與反潛功能的驅護艦編隊,以承擔航母戰鬥群周圍兩百千米半徑內防空反導任務及內層驅潛、反潛任務。
必要時還要能與多用途攻擊型核潛艇配合,利用艦載垂直導彈發射裝置向敵對勢力傾瀉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現在這兩種裝備,一個已經進入工程建造階段,另一個也存在了多年並正在逐漸完善中。
另外,核潛艇也是海軍裝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裝備之一,經過多年的發展,第二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已成建制地投入現役,擔任遠海突擊作戰與戰略核反擊值班重任,而第三代水下核力量的研製工作也正緊鑼密鼓地進行。
從範無病可以看到的內部相關資料來看,醞釀中的第三代水下核力量擁有快速、安靜的機動能力,敏捷靈活的效能以及強大的遠端對海對陸攻擊能力,能夠獨立完成戰略核反擊任務,並且配合航母特混編隊有效爭奪遠洋制海權。
目前的中國海軍,雖然擁有亞洲規模最大水面戰艦、潛艇及兩棲戰艦艦隊,但是實際戰力就比較弱。
海軍近二十年來發展緩慢,這是人所共知的,海軍的戰略任務是完成對海洋的控制,即奪制海權、使用制海權,這是水下潛伏的潛艇永遠無法完成的,所以水面艦隊的實力決定一支海軍的強大與否。
前蘇聯過分著眼於核大戰的需求,重點發展核潛艇,輕視水面艦隊的建設,這是冷戰結束後俄羅斯海軍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比於空軍,海軍在近二十年來的發展較為緩慢,主要因為海軍裝備所需資金投入大,俄羅斯的海軍裝備技術也較為落後,中國海軍缺乏先進的技術來源,主要為國內自行研發,新裝備升級進度非常緩慢。新型導彈驅逐艦因為動力限制,導致排水量無法增大而搭載導彈數量較少,海軍方面很不滿意,所以最近幾年內一直沒有同級新艦下水。
海軍新型水面艦艇數量增加非常少,自兩千年以來,新型主力艦隻的增加僅僅是個位數。這些艦隻的服役,使中國海軍可以基本編成一直擁有區域防空能力的作戰編隊,但仍然捉襟見肘。
目前,隨著國產燃氣輪機的成熟,國產大型導彈驅逐艦也將在年內開建。可以預見,在第二炮兵和空軍已突破瓶頸的情況下,軍費資源肯定更多地向海軍傾斜,下一個十年,將是海軍大發展的十年。
中國海軍發展不可繞開的話題是航母,不要說更遠的軍力投送,中國擁有廣闊的海洋經濟專屬區,要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航母都是必須的裝備。從目來看,瓦良格號航母正在大連改裝,進入海軍服役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國產航母也必然開建,這是因為考慮維護和訓練需要,要保持最少一艘航母處於戰備狀態,至少需要三艘航母。但必須看到的是,航母是世界上運作最為複雜的軍事裝備,作業制度的完善、艦載機飛行員和甲板作業人員的訓練均需大量時間去摸索。
參考俄羅斯和法國海軍的經驗,即便國產航母可以在十年內完全服役,中國航母擁有完備戰鬥力的時間可能仍需要到十五年。
從近海積極防禦的概念來看,二炮、海陸空三軍均已基本具備積極防禦防禦能力,可以將戰爭範圍限制在國境線上或國境線外推五百公里的範圍內,但對於所要求的進一步遠海積極防禦能力,目前尚不具備條件,特別是海軍作為一個遠海作戰軍種,由於缺乏航母及相應的大型水面戰艦群,並不具備第一島鏈以外的基本作戰能力,仍屬於近海防禦性海軍。
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況,儘管近年來,軍費開支一直高速增長,但此前因為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的忍耐期,中國軍力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裡發展緩慢,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非常巨大,目前仍處於一種補償歷史欠賬的狀態。
“無論哪個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在確立本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方向時都要圍繞著未來一段時間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