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創新應當是企業家的主要特徵,企業家不是投機商,也不是隻知道賺錢、存錢的守財奴,而應該是一個大膽創新、敢於冒險、善於開拓的創造型人才。

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釀成的行為方式,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

所有的時代都提供了令人發笑的事例;說明科學界是如何反對標新立異者的。

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

(創新是指)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的新的組合。

資本主義開創了批判性思想的先河。這種思想在摧毀了許多種制度的道德權威後,最終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資產階級驚奇地發現:理性主義態度並非只是終止了君主與教皇的政治統治,而是繼續反對財產私有制和整個資本主義價值體系。

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變革的形式與方法,它不僅從來不是靜止不變的,而且也從來不可能靜止不變。

資產階級社會是按照純粹經濟的模型塑造出來的:它的地基、梁和瞭望臺完全是用經濟學材料做成的。建築物面向生活中的經濟方面,獎勵和懲罰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經濟發展是從內部產生的這樣一種變化,它以新的方式代替這種體系的均衡點,從而新的均衡點不能從舊的均衡點以許多無限小的步驟去達到。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因此獲得一條鐵路。

儘管企業家天生可能就是發明家,就像他們可能是資本家一樣。但他們之所以是發明家並不是由於他們職能的性質,而只是由於一種偶然的巧合。作為企業家的職能而要付諸實現的創新,也根本不一定必然是任何一種發明。

我們所指的發展是一個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迴圈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以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替代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

在任何一個特定時間內能夠充分地利用其可能性實現最佳效果的制度(任何制度,無論是經濟制度還是其他制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仍可能劣於一種任何特定的時間內都做不到這一點的制度,因為後者不能夠這樣做可能正是它長遠表現的程度或速度的條件。

大多數融匯智力或想象力的著作,經過短的不過飯後一小時、長的達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就永遠消失了。但有一些創作卻不是這樣。它們遭受幾度隱沒,復又重現,它們不是作為文化遺產中不可辨認的成分而重現,而是穿著自己的服裝,帶著人們能看到的、摸到的自己的痕跡而重現。這些創作,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偉大的創作——這個把偉大與生命力聯結在一起的稱謂不會不恰當。

經典理論

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是美籍奧地利人,被稱為“創新主義經濟學之父”。1901年至1906年,他在維也納大學讀書,受教於奧地利學派的主要代表維塞爾與龐巴維克,和米塞斯、包爾、希爾弗丁同是龐巴維克研討課中的活躍分子。這段時間,熊彼特受到了良好的經濟學薰陶,之後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1908年,熊彼特出版了《理論經濟學的本質與內容》。1909年,熊彼特擔任奧地利捷爾諾維茨大學教授,於1912年發表了《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發展理論》是熊彼特的代表作之一。該書重點研究了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與其動態發展的過程。他把社會經濟活動區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經濟迴圈,第二類是經濟發展。前者指的是簡單再生產模式,熊彼特將它理解為靜態的均衡理論。後者其實是指現代的經濟成長,熊彼特將它理解為動態理論。若說迴圈理論是熊彼特理論分析的起點,那可以說發展理論是從這個起點推演而來的相對立的內容。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熊彼特指出,經濟發展不是因為人口、慾望狀態、經濟和生產組織的變化這些被稱為“生產擴張的外部因素”,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才是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才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

熊彼特指出,在本質上,經濟變動向來不是靜止的,而是由一個均衡的力量過渡到另外一個均衡的力量,打破了靜態均衡狀態,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種力量即是創新。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也就是企業家實行對生產要素與生產條件的一種新組合。熊彼特將此種組合歸結為如下五種情況:第一,採用一種新產品;第二,採用一種新生產方法;第三,開闢一個新市場;第四,掠取或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