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2日,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以延續“兩國論”分裂路線為宗旨的“臺灣團結聯盟”(簡稱“臺聯黨”)正式成立。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臺聯黨獲得13個席次,成為“立法院”第四大政黨。為搶攻島內“急獨”票源、主導臺灣政局走向、阻撓兩岸關係的發展,臺聯黨一再丟擲各種“激進###”主張,逐漸成為島內“激進###”勢力的總代表。

一、基本情況

臺聯黨基層力量不足,缺乏政治精英,整體實力比較薄弱。

(一)政黨認同度低。根據島內各種民意調查機構所做的調查顯示,臺聯黨自成立後,政黨認同度一直維持在2%—3%之間,有關政黨形象的各項指標認同度也一直徘徊在2%—3%之間。民意調查同時還顯示,“急獨”選民是臺聯黨的主要選票市場,“緩獨”選民是次要選票市場,且大多為50歲以上的閩南籍選民;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以及主張急統、緩統及維持現狀的選民多不支援臺聯黨。

(二)基層實力薄弱。臺聯黨雖然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獲得7�76%的選票,但在接下來的基層選舉中卻成績欠佳。在2002年初的縣市議員及鄉鎮市長選舉中只取得7個縣議員席次;在2002年底的臺北市長、高雄市長及市議員選舉中,只在高雄市獲得2個席次。在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中,臺聯黨只獲得12席,較上屆少1席,遠未達到原先預期的30席目標。

(三)黨員人數少。臺聯黨在成立之初因經費緊張,並沒有積極招募黨員,在2003年之前總共只有102位黨員。2003年起,該黨為壯大基層實力,已開始積極招募黨員,據報道已招募到上千名黨員。

二、組織架構

臺聯黨成立時間較短,主要以“立法院黨團”為工作重心,以“李登輝之友會”及圍繞在李登輝身邊的一些“###”組織為基層動員力量。

該黨黨章規定黨員大會為最高決策機關,具有修訂黨章、議定黨綱、選舉及罷免黨主席、議決重大人事案等職權。但事實上,臺聯黨的一切大小事主要由“精神領袖”李登輝幕後直接操控。現任黨主席為蘇進強(前任為黃主文),秘書長為陳建銘,“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為羅志明,幹事長為賴幸嬡。

在臺北市與高雄市市長選舉失利後,為在臺灣政壇站穩腳跟、避免走向泡沫化,臺聯黨決定自2003年起積極發展基層組織,在各主要縣市成立地方黨部、招募黨員。2003年3月28日,臺聯黨第一個地方黨部高雄市南部黨部成立,據稱共招募了500多名黨員,並計劃在各地陸續成立地方黨部。

基層組織薄弱的臺聯黨主要依靠李登輝的民間支援力量及學術界、政商界的支持者進行選舉與社會動員。一是“李登輝之友會”,目前全島各地已成立了26個“李登輝之友會”。二是臺聯黨全權接收了“臺灣綜合研究院”、“國家政策研究院”以及李登輝在學術界的其他成員,為臺聯黨規劃選舉議題、選戰對策以及各種法案發揮了重要的“後援部隊”角色。三是“北社”、“南社”、“中社”、“東社”、“臺灣教授協會”、“醫界聯盟”等“###”組織成為臺聯黨的主要社會動員力量。此外,與李登輝關係密切或長期支援“###”的部分企業是臺聯黨的重要“金主”。

三、政策主張

以維護李登輝分裂路線為使命的臺聯黨成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激進###”路線,獲得島內外“激進###”勢力的支援,認為其才是真正支援“###運動”的政黨,臺聯黨也由此取代日漸式微的“臺灣教授協會”、建國黨等“激進###”組織,成為“激進###”勢力的總代表。

(一)大肆鼓吹“改國號、制定新憲”。臺聯黨宣稱“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存於世界;臺灣現狀的任何變更,都必須經由臺灣2300萬人民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應改國號為‘臺灣共和國’,制定‘臺灣基本法;臺灣的未來就是‘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應該是‘兩國關係’”。臺聯黨不僅在“立法院”積極推動“公投立法”,還集合島內“###”組織,發動“臺灣正名運動”大遊行,要求將一切冠有“中國/China”的社團、公司等全部改名為“臺灣”,將“國號”改為“臺灣國”或“臺灣共和國”等等。

(二)阻撓發展兩岸經貿關係。為防堵兩岸經貿、人員交流的快速發展,遏阻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臺聯黨極力反對鬆綁“戒急用忍”政策、反對開放兩岸直接“三通”,叫囂“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