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0部分

1.文官制度趨於完善

正是這些人進入了內閣,肇始著明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轉變。洪武廢除丞相之後,由皇帝直接統轄六部,在行政管理上卻了一個環節。朱元璋曾一度設立四輔官。四輔官品位列公侯都督之後,但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力,不久罷設。後來,又仿宋制設立殿閣大學士,正五品,不過〃侍左右,備顧問〃,幫助皇帝處理公務而已。當時幫助詳看奏章的是翰林官和春坊官,他們可以〃兼司平駁〃。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直文淵閣,是在朱棣即位的當年九月。以文學侍從之官,進入決策行列,說明文官制度趨於完善,這是文治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家成熟的標誌。但這時入閣的都是編修、檢討、講讀之類的官員,品秩不高,沒有部屬,也不專管什麼部門,各部門奏事也不得相關白。但隨著形勢的變化,內閣的地位越來越高,超越六部,成為決策的中樞,對後世政治制度影響甚大。

延攬人才,重視學校科舉

明朝自洪武以來,國學及府州縣學在全國普遍建立。朱棣繼承其事,重視學校教育。永樂四年三月初一,朱棣親自到太學祭祀孔子。在他親撰的碑文中說:〃朕惟帝王之興,必首舉學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他強調尊禮孔子,是因為孔子之道〃至大〃,〃天下不可一日而無〃。

明朝建立以後,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朱元璋用人,並不完全透過科舉。洪武十八年以後,科舉才成為定製。朱棣重視科舉,自永樂元年起每三年一次鄉試、會試,從未間斷。為了延攬、養育人才,朱棣命翰林院在各地入京會試下第的舉人中,挑選優秀者進入國子監學習,享受教諭的俸祿,以等後科再試。他還命從翰林院庶吉士中,選才學英敏者就學於文淵閣,供給紙筆、膳食、燈火費,並提供住房。明代選拔人才科舉逐漸重於薦舉。但永樂還不太拘於資格,楊士奇未經過科舉,陳濟是平民百姓,都被朱棣任命為遍修《太祖實錄》的總裁官。科舉制度在永樂一朝進一步完善,為以後歷代所因循,影響深遠。

第77節:開創與守成之間(7)

《永樂大典》等圖書的編纂

在朱棣身邊,常常圍繞著一批批文人學士。在他的提倡下,文壇上一時歌舞昇平,臺閣體詩、文、書法、繪畫大行其道。

朱棣稱儒學為〃國家致治首事,不可視為迂緩不切之務〃 ,稱〃孔子代天立教,故萬世帝王敬事之〃 。他聚眾修書,除《四書五經性理大全》 外,還有《孝順事實》、《為善陰騭》等。他下令購求天下圖書,說:〃凡人積金玉皆欲遺子孫,朕積書亦欲遺子孫。金玉之利有限,書籍之利豈有窮也?〃 他還將儒臣所篡修的《周易大義》、《尚書直指》、《春秋直指》等〃於齋閣書殿寢室各置一本,得備觀覽〃 。他常聽文學侍臣為之講解經典。他要求〃於講說道理處必舉前古為證,庶幾明白易入〃。他認為〃帝王之學貴切己實用〃,因而,〃講說之際,一切浮汎無益之語勿用〃, 〃士人之家稍餘資,皆欲積書,況於朝廷可卻乎〃,〃書籍不可較價值,惟其所須與之,庶奇書可得〃。朱棣絕不是個書呆子。

永樂文治堪稱盛事的莫過於《永樂大典》的修纂了。朱棣好大喜功,做事追求最大,追求建功傳世。永樂元年七月,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命侍讀學士解縉勁採天下圖書編為一書: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理、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就是說,要將天下圖書全部網羅一盡。第二年,圖書編成,朱棣賜名為《文獻大成》。但朱棣翻檢之後,還認為〃尚多未備〃,於是,再命姚廣孝主持重修。 這次重修與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完成,全書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朱棣賜名為《永樂大典》 。全書以《洪武正韻》分類編目,以韻目分列單字,按單字依次從各種書輯入與此字相關聯的內容,是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是永樂文治的重要標誌,也是明代的一項重要文化成就。《永樂大典》原書初藏於南京文淵閣,後移至北京,嘉靖、隆慶間曾摩錄副本一部。《永樂大典》正本毀於明亡之時,副本到清乾隆年間只存九千多冊,其後又有不少被儒臣們私自拿走。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燒的燒,搶的搶,至今全世界僅存數百冊。

《永樂大典》的價值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