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它看作是極高的榮譽和統轄本部屬的依據。他們將朝廷頒發的璽印誥命輾轉相傳,世世寶之。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部掙脫俄國的羈絆重歸祖國時,仍保有〃伊祖所受明永樂八年漢篆敕封玉印一顆〃,並將其獻給清政府。 永樂時期北部邊境的大體安靜,這種懷柔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大批的韃靼人入居內地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如給韃官的俸祿過高,以致供韃官一人之祿可瞻京官十七員半 。因而正統時有〃以有限之糧,而資無限之費,欲百姓富庶,而倉廩充實,未之有也〃 的感嘆。但這與制馭韃靼、瓦剌的大略宏圖相比,畢竟是次要的。
二、商賈貿易,一從所便
蒙古人退居塞外後,比成吉思汗時期以前處於更孤立的狀態,蒙古與明朝以及其他國家地區的貿易幾乎完全停頓了。由於遊牧生活,從前工匠和農民的住地都成了草地 。但是,他們對於糧食、紡織品和鐵器等金屬製品的需要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儘管他們的生活方式大大倒退,但由於蒙古入主中原達百年之久,中原地區的影響並不能馬上消失,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也不能馬上改變。比如他們吃的是〃食兼黍谷〃,並非全是肉乳;他們穿的是〃衣雜縑布〃,〃富者至被緹繡〃 ,〃食最喜甘,衣最善錦〃,其首酋愈以〃衣錦服繡〃為榮 。但這些物品皆非草原所產,為了生活,不得不向中原或其他地區求得。其手段不外乎〃以掠或易得之〃。甚至在與明朝處於交戰狀態時,蒙古人也悄悄與守邊士卒進行交易,〃以斧得裘,鐵得羊肘,鈿耳墜得馬尾火石〃 。說明了商品交換的不可避免。
明朝廷當然瞭解這種情況,對同蒙古等少數民族的貿易一向控制甚嚴。它一方面利用貿易作為控制蒙古和其他少數民族的手段,同時也用貿易對其示以懷柔。另一方面,明朝為了邊防,需要大量馬匹,這使得與蒙古等地區的貿易勢在必行。
洪武時期,對於邊地的貿易有很細緻的規定。馬文升說:〃我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撫治四夷,示之以威,懷之以德,彼皆順服,歲時進貢。其所食茶、鐵鍋、銅器、羅緞等物,奏奉明文方才給予,及許令各該番人四時前來各邊交易買賣,委官管領。當時法度嚴明。〃 一切不經朝廷許可的私人貿易都嚴格禁止。《大明律例》中上述禁令的條文繁複重疊 ,反映出明廷對這一問題重視的程度。明人認為,這些規定是為控制戰略物資的出口,亦為了減少因貿易引起的糾紛,一切蒙古人所需之物均在朝廷掌握,則可以〃操縱機宜〃 。
朱棣即位之初,為顯示寬仁大度,對北部邊疆各族的貿易似乎稍有放寬。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十一月壬寅,朱棣遣使齎敕諭兀良哈、韃靼、野人諸部曰:〃朕今繼承天位,天下一家,溥海內外,俱效職貢。近邊將言爾諸部酋長,鹹有歸向之誠,朕用嘉之。特令百戶裴牙失裡齎敕諭爾,其各居邊境,永安生業。商買貿易,一從所便。欲來朝貢者,與使臣偕至。〃 同時,由於〃靖難之役〃,天下馬匹損耗甚多,全國僅有馬兩萬三千七百餘匹。為鞏固政權和邊防,朱棣十分注意馬政,一方面〃嚴督所司,用心孳牧〃 ,同時開民間養馬之禁 ;另一方面就是加強與產馬地區的貿易,大量買馬。
一種交易是不定地點,價格由官方規定: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九月壬辰,〃陝西行都司奏,回回可古思於寧夏市馬,請官市之,以資邊用。上從之。命有司償其直。上馬:每匹給絹四匹、布六匹;中馬:絹三匹、布五匹;下馬:絹二匹、布四匹;駒:絹一匹、布三匹。軍民私市者禁之〃 。
永樂七年七月乙酉,〃敕鎮守寧夏寧陽伯陳懋:官帑有綺帛布鈔,可與新附韃靼易馬。良馬勿吝直,次者亦酌量增直易之〃 。
大量的貿易以朝貢的形式出現。蒙古和其他民族的使節或商人,赴邊境或進京貢馬及方物,朝廷以賞賜的形式給予報酬,或直接給予貨值。馬和方物都有定價,賞賜有定額,如果賜賚不足額,進貢者則會不滿。這種進貢,實際上是各族首領或商人與明廷之間在做買賣。在這種貿易當中,朱棣的方針是〃懷柔遠人,寧厚無薄〃。不僅給貨值,還要給予豐厚的賞賜。蒙古和其他各族來朝貢馬及方物的記載,不絕於史書。比如:
〃永樂元年十一月丙子,兀良哈頭目哈兒歹遣其部屬脫忽思等二百三十人來朝貢馬。命禮部賜鈔幣襲衣,並賞其馬值。上馬每匹鈔五十錠,中馬四十五錠,下馬三十錠。每匹仍與彩幣表裡一〃 。
二年四月己丑,指揮蕭上都等自兀良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