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清之說所本。陳仁錫在《皇明世法錄》中說:

論曰:三衛地界宣、遼,為薊門之肩背,自大寧失而宣遼隔絕,昔人有血脈雍滯,肩背拘孿之恨,豈不信哉!世多以文皇畀虜為口實,爰考永樂、宣德有剿捕之詔,有宣捷之敕,除惡務本,曷嘗不廑門庭之誠乎?且文皇帝嘗語大學士金幼孜曰:今守開平、興和、大寧,邊境可幸無事。當日無棄大寧之意甚明。大寧棄斯開平難守,開平棄斯古北可慮,胡馬雲擾,誰階之厲?初以三衛偵虜,亦略仿漢倚烏桓伺匈奴。或謂喜處之可因以為間,雖藩離失而耳目在,計非全拙。乃市賞無藝,至為東西虜攘臂掛藉,譬養鷹而絛紲去手,又如之奈何!

儘管陳仁錫做了這樣一番辯護,但仍不能否認大寧失於朱棣之手:〃兀良哈從徵有功,文廟嘉其績,秩以都督,寵以三衛,於是徙鎮入於薊南,而畀其地。〃 即以〃養鷹而絛紲去手〃而喻之,其中也不無批評之意,至少得以〃不慎〃、〃決策失誤〃歸咎之吧!勞堪則將大寧的丟失,歸於朱棣等過分相信兀良哈的〃誠款〃所致,〃永樂宣德之間,但知兀良哈之誠款,開平之艱遠,東勝之丁口不立,甘心棄土,略不顧惜,非往事之恨乎?〃 明朝滅亡後,顧炎武曾到北京一帶考察山川利病,他同樣認為大寧是由於靖難而放棄。

不管怎樣,朱棣無法逃脫丟棄大寧的責任。

朱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