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六次在永樂年間,一次在宣德年間。
自明初以來,中國東南海上局勢很是動亂,不僅有安南的四出擴張侵略,而且還殘存著許多反明勢力,有元朝的餘孽,有方國珍、張士誠的餘黨,還有沿海一帶反抗明朝統治的豪強武裝。他們不僅不遵守明廷的通海禁令,而且私自交通外國,往往為寇。廣東人陳祖義等因犯事逃到舊港(今蘇門答臘島巨港),招慕流亡,控制了這一通往西洋的交通孔道,許多海外貢使被攔劫,使明朝向海外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同時,南洋一些地方對明朝的情況不甚瞭解,或抱有敵對態度。靖難之役後,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否會在海上糾集力量與朱棣對抗,也是未知之數。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為了顯示明朝在海上的存在,早在永樂元年朱棣便派了宦官馬彬出使爪哇諸國。但更重要的是朱棣想要透過鄭和下西洋建立他理想中的天下秩序。
第121節:天下共享太平之福(4)
1.天朝禮制體系……明成祖的遠大理想
天下秩序在一心要成為〃盛世名王〃的朱棣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十分看重明朝、他自己的形象。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為實現他的天下觀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的一部分。朱棣所要達到的是政治目的。那麼明成祖是怎樣設計他所理解的天下秩序,又依據什麼來設計這種天下秩序?我們可以透過一封敕書,看出朱棣想要建立理想世界。這封敕書是永樂七年(1409年)三月,由鄭和帶給〃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的: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佈德。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今特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鹹錫皆賞。故此敕諭,悉使聞知。
這封敕書,表達了來源久遠的儒家的天下觀:天子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下,無論遠近,無論種族,華夷無間,一視同仁。天子是天道、正義的代表,在他的主持下要建立和諧共存的天下秩序。而天子對四夷遠國是無所取的,在物質交往中實行〃厚往薄來〃的原則。香港黃枝連教授把這種天下格局稱為〃天朝禮治體系〃 ,我把它稱作〃天朝禮制體系〃。
在天朝禮制體系的格局之下:
(1)得到天命的天子君主天下,有責任向全天下的人〃施恩佈德〃。
(2)天子有責任讓全天下的人〃遂其生業,不至失所〃。
(3)全天下的人都應該遵守天子的要求,〃祗順天道〃,〃循禮安分,毋得違越〃。
(4)在天子的監督之下,天下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5)天子要達到的目的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這是把儒家天下為公的治國理想,向更大範圍、向全世界推行的一種嘗試。天下各國,〃華夷無間〃,不分彼此,都是大明天子的赤子。大明天子對其〃撫字如一〃。在經濟上,中央帝國對各國採取少取多予、〃厚往薄來〃的原則。 在文化上,中央帝國向各國推行〃聲教〃,最終使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2.鄭和的身世和宗教信仰
鄭和出生於洪武八年(1375年),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原姓馬。鄭和的家庭本是伊斯蘭世家,其祖先賽典赤oo瞻思丁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軍投入成吉思汗軍隊,屢立戰功,後擔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治理雲南政績卓著,被追封為咸陽王。其子孫姓納、哈、馬、撒、賽、忽、沙等,世代居於雲南昆明、玉溪各地。鄭和是賽典赤的六世孫。他的曾祖父拜顏,娶馬氏;祖父稱哈只,娶溫氏;父親稱馬哈只,也娶溫氏。哈只,是一種尊號,按伊斯蘭教習慣,凡是到伊斯蘭聖地朝拜過的信徒,都可以享有這個尊號。鄭和兄弟二人,鄭和行二,哥哥叫馬文銘。鄭和還有四個姐妹。
鄭和小名三寶。雖然鄭和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也許四姐妹中有一個是他姐姐,一兄一姐,鄭和就這樣被呼為三寶吧。
明初,雲南還在元朝梁王控制之下。洪武十五年,明軍攻滅梁王,鄭和被俘入軍中,當時鄭和八歲。兩年後,洪武十七年(1384年)鄭和十歲,在南京進入皇宮做了宦官。後來,鄭和被撥給燕王朱棣使用,成為朱棣身邊親近的人。朱棣當年鎮守邊塞,巡邊和征討乃兒不花,鄭和都有可能隨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在軍中〃多立奇功〃 。一般認為,這是指建文元年(1399歲)鄭和在北平城外鄭村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