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考試分數,是上北邊的大學,還是上南邊的大學?
有兩個公司,同時發來了兩份邀請函,去離家近的,還是去離家遠的?
覺得這些選擇無所謂?
這些行為,皆是種因,日後必會得果。
蝴蝶翅膀之因,尚且能煽動大洋彼岸風暴之果,世間無數因,無數果,果又成因,因又成果,迴圈往復,直至寂滅,又該如何分辨善因善果?
這樣一看,佛陀果位的本心通明,大智慧,大自在,說來簡單,實際做起來,卻只覺得千難萬難,甚至佛陀本人也未必能真正洞徹善因,只能自己推測而已。
世間事,難,也不難。
歸根結底,無非一個詞:
大公無私。
而已。
人人大公無私,那便人人私利全足。
囚徒困境,若是人人無私,那人人都能免罪。
天下諸事,盡皆如此罷了。
只是,想得通是一碼事,踐行又是另一碼事。
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所以,佛陀果位,其實就只是一個象徵,實際上沒有任何神通,甚至連這個唯一的功能其實都不是果位賦予的。
是的,所謂大智慧,大自在,和佛陀果位一點關係都沒有,修行者需要先達到大智慧的地步,然後才能擁有佛陀果位,而不是達到佛陀果位之後擁有這種能力。
佛陀果位,更像是完成了一種成就的象徵,而不是憑空而降的任務獎勵,看穿因果不是什麼法則規定的被動,不是遊戲設定裡那種不可違抗的能力,而是佛陀自己具有的能力和眼光罷了。
所以天上院宮才會瞪眼。
一位大菩薩,立地成就佛陀,會很差嗎?
他可不這麼覺得。
如果再和他牽扯下去,哪怕能贏,恐怕結果也不會很好看。
佛陀輕易不會與人詰難,為什麼?
佛陀能分清善因善果,心中如來指引,他永遠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好壞。
如果佛陀下定決心要與某個人詰難,那隻能說明兩個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事情已經壞到一種程度了,已經沒有一個好選擇或者壞選擇之分,諸因皆苦,只能選擇那個比較不苦的。
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二個可能性,那就是這位佛陀,為了一個更好的結局,選擇自找苦吃。
“大菩……不,十方佛,如今你借我之手,得證佛陀,我算是對你有半師之恩,這是善因,你我之間何不結個善果?你來此借東京眾生,澄清迷惘,撇空嗔痴,證得大位,何不妨與我個方便?”天上院宮看著十方的金身澄澈,愈發恢弘,咬了咬牙,如此說道。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他沒把握能留下十方。
對方已經得證佛陀,要麼就直接留下他,讓這尊佛死在這裡,這樣就沒有後患了,否則的話,多了一個佛陀的死敵,麻煩說不上大,但也不小。
所以,如果留不下來,那麼就結個善緣,你好我好大家好,何必拼個你死我活。
畢竟,難道這位佛陀就能奈何得了天上院宮嗎?
當然不可能,那位十方佛是分魂降臨,他難道不是?一尊法身而已,壞了就壞了,兩邊相當於在藉助【精神投影】打代理人戰爭,誰輸了也傷不了根本。
兩邊都立於不敗之地,那打來打去,其實都只是表個態度罷了,能談就談、
十方聽見對方的話,原本處於頓悟之中的心神,也逐漸冷靜了下來。
但是,他依然感覺到了改變。
他的思維從未如現在這般通達,想通了自由的道理之後,從前的畏畏縮縮在此刻消散無影,有大智慧指引,他的行為反而更加堅定無惑了。
何為大智慧?
就是做事的時候,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明白利弊,明白所有的前因後果,明白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關乎這件事的所有東西。
能夠思考,然後明白這一切,是謂大智慧。
何為大自在?
在明白一切之後,不為貪嗔痴所迷惘,不為諸因果所羈絆,不為心中疑竇,恐懼,憤怒等情緒裹挾,知曉本心,並依照本心去做,是謂大自在。
正如之前所說——
心中沒有遲疑的去踐行自己的道路,去實現自己思考得出來的計劃,去使用自己思考得出來的方法。
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自由的事情嗎?
這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