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籲王朝莾瑞體、莽應龍兩代國王對內勵精圖治,對外高舉戰刀,東壓暹羅、寮國,北犯雲南邊陲,緬甸達到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到了莽應裡這一代更是兵強馬壯,對外擴張的野心空前熾熱。
莽應裡青年時就追隨其父莽應龍南征北戰,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四十餘歲登上王位,正是年富力強之時,用兵老成中不乏狠辣,屢次將暹羅、南掌等國的名臣大將打得滿地找牙,雖不能和中華上邦的秦皇漢武相提並論,動輒被稱為跳樑小醜,但在東南亞的小國裡頭,竟也算得上一代雄主了。
不過就算緬甸再怎麼強大,莽應裡再怎麼雄才大略,也沒敢做打進京師、入主中原的清秋大夢,那才是真正不自量力了,莽應裡還沒昏頭到這種程度。
莽應裡所圖,乃是以緬甸本土為根基,武力征服孟養、木邦、孟密等原來的明朝土司轄區,迫使暹羅、南掌等國俯稱臣,接著興兵北犯,拿下大理城、奪取半個雲南,最終立朝稱帝,像南詔國、大理國那樣與中華天子分庭抗禮,成就一番雄圖霸業。
要知道,東籲王朝再怎麼強大,在世人心目中依然是蕞爾小邦、邊陲蠻夷,只有打進大理城,佔據雲南之半,才能擁有漢地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堂而皇之的立朝稱帝,所以莽應龍、莽應裡父子兩代不斷整軍經武,侵襲雲南邊境、屠殺不肯屈服的各族軍民,在窮兵黷武的道路上一路狂飆。
與此同時,東籲王朝的統治者也非常清楚,以緬甸的實力就算再加上諸多附庸僕從,也絕對無法與中華天朝相抗衡。所以實現他們野心的一個前提,就是中國方面麻痺大意,不肯真正全力以赴。
即使攻滅了孟養、招降了木邦,明朝初年所設的六大宣慰司幾乎全部淪陷,莽應裡仍然赴京朝貢,以迷惑萬里之外的朝廷中樞。
後來生的事情也確實如他們所願,雲南地方官渾渾噩噩,朝中當道諸公因循苟且。雖然秦林巧施妙計,力所能及的制約了東籲王朝的侵略擴張,但馮保、江陵黨倒臺,張四維黨爭去位,申時行得過且過,連串的朝堂傾軋使朝廷無暇他顧,遷延至今,莽應裡越囂張,終於走到了兵攻打中華本土的最後一步。
攻破永昌府。背後就是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城,莽應裡入京朝貢多次到過那裡,古老的城池富庶而精緻。勤勞善良的各族百姓歡聲笑語,所見的一切都讓他的侵略野心空前膨脹,朝思暮想要佔據這座西南明珠,將大理、將半個雲南的各族百姓變成他的奴隸。
一切並非遙不可及,莽應裡距離美夢成真只有一步之遙時,中華天朝終於感受到了威脅,老對頭秦林領欽差督師南下,調集精兵強將大張撻伐。
緬甸國力遠不及中華,如果戰事曠日持久。中央王朝能從全國各地不斷的調來援兵,糧草餉銀兵器甲杖也能源源接濟,而緬甸的人力物力都不可能做到同等程度,勢必不能持久,同時木邦、孟密等附庸懾於中華天朝的威力。也會漸漸和他離心離德,到那時就必定一敗塗地了。
可惜得很,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莽應裡深知中華雖強,內部卻不乏種種流弊。只要緬兵能在前期取得足夠的勝利,給明軍帶來一場無法掩飾的失敗,那麼老對頭秦林身後那些暫時蟄伏的勢力就會粉墨登場,用“喪師辱國”、“翫忽懈怠”等等罪名狂噴他,用各種辦法牽制他,各種陰招毒招都使將出來,竭盡全力動搖朝廷對他的信任。
到那時,朝廷還會授予秦林欽差專斷之權嗎?雲南官場還能繼續俯帖耳嗎?黔國公沐昌祚會不會產生別的想法?地方士紳也會重新考慮要不要全力以赴的支應民夫和糧草……真到了這般田地,只怕秦林就算有迴天之手,也將無能為力!不需要莽應裡親自動手,來自內部的明槍暗箭就能毀滅明軍將士的一切努力,最終導致明軍的失敗!
於是,莽應裡選擇了利於戰象衝擊的地形,選擇了以逸待勞坐等明軍勞師遠來。
等明軍爬山涉水走了三十多里山路從蒲蠻關趕到這裡,一定會疲憊不堪,再以戰象展開衝鋒,優勢兵力隨後跟進,還有西班牙火槍手助戰,必能一舉摧垮明軍主力。
保場驛之戰,莽應裡勢在必得!
滇西平壩極少,稍稍平坦的保場驛東西寬約五里,南北長約二十里,走向和施甸河基本一致而大部分位於河東,這塊難得的平壩東側,又是綿綿不斷的山區,一座座山峰互相守望,一直延伸到水眼關、蒲蠻關乃至更遠的地方。
莽應裡選擇作為決戰場的保場驛的東面山區,茂密的森林裡面時不時有黑色的人影一閃而過,大樹繁盛的枝葉遮擋了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