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子弟(李園屬於一流名門),又受過最好的儒家教育(憑文章中了個探花),還有馳名遐邇的江湖聲望。
雖然李尋歡的價值觀比較獨特,願捨棄已經擁有的一切,但他還是會受傳統觀點的侷限,比如說,他會認為“在男人身下被動擁有高潮,是一種恥辱”。雖然他不怕這種恥辱,而且甘心為了愛主動這麼做,並不代表他內心不認為客觀意義上這種事不光彩。
最後他絕跡江湖,就是因為“身為男子而行婦人之事”,從此不願意再見人,也算說得通。
阿飛則是“自然之子”裡的絕品。
母親只陪他到懵懂的七、八歲,就已經去世。他在野地裡憑本能長大,完全不懂什麼規則、道義、倫理、教養。唯一記住的,就是母親諄諄教誨“不要受人恩惠”。
這樣的阿飛,根本就不知道被一個男人所愛,會遭到什麼阻力。他只是依戀那一個人,想離他更近些,阿飛甚至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愛。
兩個人到最後是朋友也好,父子也好,情人也好,其實阿飛都會接受。
實在太不相同的兩個人,偏偏要面對這樣一段感情。
查資料感覺,在中國古代,“分桃斷袖”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尤其在不影響娶妻傳宗接代的前提下,只是男人風流的小插曲——當然,這只是對保持“男性本質”的攻來說的。對於承受的那一方,似乎就不再有資格做男人,甚至變得連女人都不如。
他們之間的溝通,正是遇到了這塊礁石。
李尋歡當然知道主動和被動的行為都意味著什麼,阿飛卻懵然不知。
'題外話:開始王憐花深恨李尋歡“欺負阿飛不懂,引誘孩子學壞”。直到發現李尋歡並不只是簡單想勾引阿飛,甚至願意主動去做承受並遭受羞辱的那一方,才真正換了態度,開始幫助這對情人,在他們之間幫忙“翻譯”,呵呵。'
正因為李尋歡深知“做這種事意味著什麼”,他才會逃避。畢竟他不捨得傷害阿飛,怕“帶壞了阿飛”。
一旦發現原來阿飛那麼需要李尋歡的陪伴,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