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爆發,一時間滿城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往日門庭若市的商場大街這時卻門可羅雀。豫園商城也沒能倖免,當年,豫園商城淨經營現金流只有9 000萬元,以年均投入產出來看,頂多是收支平衡。
然而災難總有離去的一天,既然是優質企業,就不怕短暫的困難。即使在2003年業績不理想的情況下,因為前期現金儲備足夠,在復星的主持下,豫園商城還是出資三億元參股了德邦證券,購得30%的股權,而復星集團旗下的產業投資公司則出資兩億元,獲得20%的股權。同年,豫園商城還配合復星的金融戰略出資2 300萬元認購上海銀行股權,當年淨投資現金支出三億多元。
此後,豫園商城的產值逐年上升。非典結束後,豫園商城的現金流暴漲到兩億元,當年又同復星共同參股招金礦業,出資1?7億元獲得21%的股權,復星旗下的另一投資公司則以1?6億元的資金獲得20%的股權。
豫園商城在鞏固零售業的同時,身份角色也在發生變化,郭廣昌透過豫園商城,更容易操作對零售行業的產業併購。除了零售行業,金融投資和產業置地也是豫園商城近年來新的產業動向。
同樣是在2003年,豫園商城還與復星商業公司、豫園房地產開發公司共同收購了上海城隍廟廣場。
收購的腳步一旦邁開,就不會輕易停止。豫園商城在2005年現金流3?5億元,接著又出資3 000萬元認購德邦證券股份,加上此外的部分土地購置活動,當年淨投資現金支出6 000萬元。這些投入在2006年收到了回報,豫園商城在這年純收入9 500萬元,並將前期收購的物業資產轉手出讓,年內賣出上海城隍廟廣場,收回投資現金6億元。
明眼人都能看到豫園商城的價值,但為什麼郭廣昌就能捷足先登呢?因為復星收購豫園商城是以非流通股作為收購物件的。非流通意味著風險的增加,因此很少有人問津。同時,非流通股的價格也大大低於市價。儘管2006年公司為了獲取流通權又追加了一定數額的現金,但即使加上這筆錢,收購價格仍然低於市價。承擔風險,獲得超額利潤,豫園商城的收購對映出郭廣昌高人一籌的投資謀略。
一年之後,郭廣昌如法炮製,完成了對友誼股份的收購。先和友誼股份大股東友誼集團出資4億元合組上海友誼復星控股有限公司,友誼集團佔新公司股份的52%,復星集團佔48%。隨後,友誼復星與友誼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受讓友誼集團部分股份,友誼復星成為友誼股份大股東,對友誼股份運作宣告完成。
第61節:劫後重生:整合出擊(13)
透過這兩宗如出一轍的收購,復星在零售業“與狼共舞者”的角色性格初步形成,和國外零售巨頭對抗,需要的不僅僅是膽量,更需要過人的智慧。
錦囊:整合求勝中國任重道遠
“不能打敗你,就整合併購你。”
面對當前國內零售企業多而小的局面,面對外資企業的“分食運動”,國內零售企業迫切需要重新整合,以便在短期內建立與外資企業相抗衡的商業旗艦,即整合現有的商業資源尤其是國有商業資源,變分散經營為連鎖經營,變相互間惡性競爭為戰略聯盟或策略聯盟。
在郭廣昌看來,有時候收購比戰勝對手更具可行性。就像豫園商城這種老字號零售企業,其生命力依然強勁,而且贏利空間很大,而其股權分散,收購起來更容易。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零售企業整體不成規模,和國外零售巨頭相比,顯得勢單力薄。只有透過整合,才有能力抗衡外商的猛烈衝擊。
外資企業的產業蠶食是透過併購國內零售企業實現的,這種方式日益成為他們在中國進行戰略佈陣的重要手段。同時,中國零售業自身也在尋求整合突破,以此對抗外來者的強力衝擊。
近幾年來,隨著國內零售業一波波整合大戰旗鼓喧天,整合求勝的步伐越走越明朗。王府井百貨宣稱將醞釀向全國擴張;物美集團收購了新華百貨,加快拓展西部市場;蘇果超市、銀座等區域連鎖企業不斷開拓市場。外資也非等閒之輩,面對國內同行的整合急行軍,他們也在秘密謀劃。家樂福、沃爾瑪紛紛加快在中國的開店速度。
透過這一系列的規模化商戰,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趨勢,那就是不管是國內的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受到中國零售市場這塊大蛋糕巨大潛力的推動,都明顯加快了擴張步伐,都想成為這輪擴張中的“領跑者”。
在分析中國零售業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