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及家屬。

紅蜻蜓的人文文化吸引了不少傑出人才的加盟。據不完全統計,從國家單位下海到紅蜻蜓的機關幹部不下20人。2001年,紅蜻蜓聘任原溫州市經委副主任、鄉鎮企業局局長鍾普明為執行總裁,從而促成了紅蜻蜓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享,使企業進入科*作的良性迴圈。裝上文化翅膀的紅蜻蜓一路飛翔,錢金波說:“是文化之力托起了紅蜻蜓。”

錢金波成功了,如今紅蜻蜓因其富含文化已經成為國內最知名的皮鞋品牌之一,還遠銷海外,每年為國家創造大量的外匯。2002、2005年相繼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2004年被評為“中國真皮鞋王”,同年3月,“紅蜻蜓”商標被認定為“馳名商標”。

◎ 不斷地挑戰:我要飛得更高

很多人都有激揚的青春,都有滿腔的熱血,但最終他們卻一事無成,到老徒悔恨。任何夢想,任何遠大的目標都是高於現實的。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誰都想爬上去,但能在峰頂笑傲群雄的只有很少很少的人。

夢想是用來挑戰的,必須要有挑戰夢想的勇氣和實力。沒有勇氣不行,看到高不見頂的山峰就怕了放棄了;沒有實力也不行,雖然敢去攀登,但由於身體不好就會死在半山腰上。對創業者和經商者而言,最好是先掂量掂量自己,不要太過於高估自己,然後再去選擇自己的目標,勇敢地去挑戰!

商魂篇(27)

溫州商人楊小敏兒時的夢想很現實,他曾笑著說:“我一直特別清晰地記得兒時的夢想,我想有個房子,類似於農家的小別墅,前面有個小菜園,最好有兩棵樹,還有個溫馨的家。”

為了這個非常簡單的夢想,十幾歲的楊小敏走上了自力更生的道路。楊小敏撿過煤渣,撿過樹皮,幹過累活髒活。16歲時,楊小敏第一次跟父親到外地跑供銷。而這次外出,不僅使楊小敏跑遍了大江南北,更拓展了他的眼界,楊小敏內心裡開始有了透過經商發財致富的熱情。

“我一定要做生意才能生龍活虎地活下去。我是停不下來的,一停下來就會覺得不自在,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去做。”楊小敏總結自己說。1981年,20出頭的楊小敏在溫州開了家五金機電的零售店,主營電纜、電線、燈泡等產品。當年,楊小敏就成為這年28位溫州首屆優秀經理之一。

1985年,楊小敏到上海去發展。“在上海,我還是經營機電工具、電纜、軸承等產品,並在上海的北京路、福建路、浙江路上,開出29家分店,對軸承的價格幾乎可以說了算,我們在福建東路的倉庫存有當時最多最好的產品。”楊小敏也因此被同行稱為“楊百萬”、“軸承大王”。

“當時,我就開始嚮往做大做強,我希望自己所從事的行業,能有‘說了算’的權利。”楊小敏真是心比天高。1989年,楊小敏“漂流”國外,先後在西班牙、法國、義大利逗留。這段短暫的海外生活不僅使楊小敏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更讓他找到了更好的商機,那就是經營服裝。因為,楊小敏在義大利發現,在國內非常廉價的服裝,在義大利卻可以賣到“天價”!

回國後,楊小敏毅然投資200多萬成立了意華服裝繡品有限公司,從日本引進五臺24個頭的電腦繡花機,請來100多個工人,開始做起了服裝製造。結果由於缺乏經驗,第一年就損失了60萬。1992年,楊小敏決定轉做西服。“剛開始,由於不懂設計,就跑到國外看版式。看中一件6000多法郎的CD品牌西服,買過來以為自己可以模仿做起來,結果卻不行。”這讓楊小敏更加註重西服的工藝製作,銷量果真一路漲上去了。

2000年,公司改名為“亨美服飾有限公司”。之後的幾年,亨美服裝一路走好,最火的時候工廠的工人達到900多人。2003年開始,西服逐漸走下坡路。早有先見之明的楊小敏早在2001年就開始讓工廠小部分生產休閒服,在2003年的時候,楊小敏的亨美服飾中西服和休閒服的生產量各佔一半。

楊小敏的願望是:做自己的品牌,做行業的強者。他認為:“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分析,先計劃後做事。要考慮到事情最壞的後果,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考慮周全,才能去做,不能盲目。”

楊小敏早期做貼牌生產,但那是因為條件不夠成熟,實力強大後,他的夢想就更大了。“一定要將事業做大,這樣才能體現人生價值。”楊小敏堅定地說。

五、能苦能甜的富豪

《塔木德》裡有一個比較精彩的寓言故事最能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