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中之一,而我只不過是本公司創立近一百年來的第7位CEO。寶潔瞭解不斷培養管理人才,使管理層的傳承永不中斷。從而在公司上下儲存核心的重要性。《鄧氏評論》曾經說過:“寶潔培養經理的計劃極為徹底和一貫,因此,公司的人才濟濟——每個工作、每一階層都是如此。”寶潔一貫的目標是從最底層到最高管理層,都“擁有兩、三個能力相同,可以承擔更上一層樓職責的人”。杜普利的繼承人尼爾·邁克爾羅伊解釋說:“我們培養未來管理人才的工作……年復一年地進行,不論景氣好壞。要是不這樣做,若干年後,我們就會有斷層,而我們承受不了斷層。”

>>先力時領袖斷層,摩托羅拉板凳有深度先力時公司的創辦人“指揮官”麥克唐納是一個才華橫溢、主宰一切的幹才。他在

1958年去世前,沒有培養任何一位有能力的繼承人,死後由最親近的同事休·羅伯森接任CEO,但是,當時他已經年愈古稀,《財富》雜誌在196O年評論說:“先為時現在主要是靠著舊強人傳下的動力前進……不是依靠未來領袖帶來的動力。”羅伯森做了兩年,傳位給極為保守的公司法律顧問約瑟夫·賴特,賴特放任公司逐步背離權力追求高品質的核心價值;1968年公司內部員工薩姆·開普蘭升任CEO,但是,他在1970年突然死亡,先力時再度面臨最高經理人真空,認為需要一位外來的救星拯救公司,經過努力的尋找後,先力時僱用福特汽車的約翰·聶文當CEO。聶文任內的表現並不突出,而且讓公司繼續背離了原有的價值觀。他

1979年辭職,已經退休的前任董事長賴特被迫在68歲高齡重新出馬,設法重整旗鼓。賴特提拔雷文,克盧克曼當CEO,但是克盧克曼和前輩開普蘭一樣,任職兩年後突然去世,使先力時再度面臨繼承危機。

相形之下,摩托羅拉完全沒有這樣的波折,是以管理的一貫性儲存核心理念的典範。創辦人保羅·蓋爾文在正式傳位給兒子鮑勃·蓋爾文之前很多年就開始培養他;小蓋爾文

1940年還在唸中學時就開始在摩托羅拉工作,那時距他成為總裁還有16年,距他成為CEO有19年。老蓋爾文為了確保小蓋爾文從最基層的業務做起,讓他當庫存辦事員,特權降到最低。小蓋爾文早上7

點到人事處報到,應徵暑期工作時,一位經理不按規矩要帶他直接會見人事部門主管,小蓋爾文婉拒了。他希望從最基層歷練,就像每一個摩托羅拉人的必經之路一樣。

小蓋爾文在公司裡逐步爬升,終於在父親去世前3年和父親共同執掌總裁的職務。“家父常常……宣告我們父子同心,可以像一個人一樣行動,他和我都可以單獨就任何問題採取行動,另一個人都會支援。”老蓋爾文傳記的作者寫道,上一代到下一代的經驗傳承無日無止,經年累月。接著,小蓋爾文在

1959年父親去世後,幾乎立刻就開始思考經理的培養和下一代繼承人的規劃——離他把控制權交下去足足有四分之一個世紀。

為了強化內部領導的一貫性觀念,小蓋爾文拋棄了CEO限於一人的傳統觀念,主張由幾名成員組成“CEO辦公室”、他主張在任何時候,這個辦公室都由幾名(通常是3名)成員組成,而不是隻有一位領袖,小蓋爾文這樣做,原因之一是確保公司在任何時候都有安排妥當的幹才承接領導責任。小蓋爾文寫道:“我們對於繼承次序,始終都有不公開、但是明確的認知,我們在(我是CEO辦公室成員之一的)整整四分之一個世紀裡,一直都準備好應付不期而至的變化。”

摩托羅拉公司不只把“CEO辦公室”的觀念應用在最高管理層,也用在低層(每一個辦公室有兩、三個成員),成為貫徹公司上下培養經理人和領導一貫性的重要機制。蓋爾文知道這種做法在管理思想家之間頗有爭議——更不必說不易管理了——但是他主張“利潤”遠重於“成本”。他在

1991年寫道:如果希望最高層辦公室的觀念成功推行,就需要經驗豐富、在事業生涯較早階段就適應這種角色的人選,經驗基礎必須靠同一層級的工作提供……類似“CEO辦公室”的做法的確有缺點,有些人曾明白表示不喜歡這種做法……這種辦公室可能發出互相沖突的訊息……因此,有些辦公室有時候不能發揮作用,有些人選會離開或被凍結,但是,運作順利的情況比較多……現在還在應用就是明證。平心而論,這是人才的象徵,就繼承問題而言,這個方法向來提供資訊最充分的對策,絕對有助於薦用能力卓越、可以進入CEO辦公室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