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尚未達成之機,迅速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以此擺脫國內經濟、政治危機,實現征服中國的既定目標,並加強它爭霸世界的地位。

事實表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已越出一國的範圍而成為國際法西斯侵略戰爭的一部分。中國抗戰也不是孤立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給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和中國抗戰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但由於中國人民的覺醒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必將遭到中國軍民的堅決抵抗,使其陷入難以擺脫的困境。

二、日、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對比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日中雙方總的實力對比是日強中弱。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中國則“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依然是一個弱國”,無論“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部顯得不如敵人”。'《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447、449頁。'

(一)經濟實力

在經濟力量上,日本佔有很大優勢。至1937年,日本的現代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已佔到80%,各種輕、重工業產品均能製造。而中國現代工業(包括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在內)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僅佔10%。除沿海部分城市與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少數輕工業外,大部為手工業。在農業方面,日本已使用機械生產,而中國幾乎全部依靠人力、畜力。以1937年日中兩國的工業總產值和幾種主要工業產品為例:工業總產值,日本為60億美元,中國僅13。6億美元,日本是中國的4。4倍;生鐵產量,日本力239。7萬噸,中國只95。9萬噸(含東北);鋼產量,日本為635萬噸,中國僅55。6萬噸(含東北);石油,日本為39。3萬噸,中國僅0。02萬噸。

日中在經濟方面的另一個差距就是軍事工業。1937年日本軍事工業投資達22。3億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佔當年工業投資總額的的61。7%。

重炮、坦克、飛機、軍艦,日本都能大規模生產。中國的軍事工業薄弱,到1937年除能生產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外,其他大型武器裝備如重炮、坦克、艦艇、飛機等,或者不能製造,或者只能少量製造。

(二)軍事實力

1937年上半年,日本有陸軍常設師17個,獨混旅、騎兵旅和守備隊10餘個,共60餘萬人;中國陸軍有步、騎兵師192個,獨立旅65個,獨立團79個,總兵力202。9萬人。但是,日本經過訓練的後備兵員比中國雄厚,有預備役73。8萬人,後備役87。9萬人,第1、第2補充兵248萬人:而中國僅有預備役50萬人。日本陸軍的武器裝備較強。日本一個常設師與中國一個整編師相比,步騎槍比中國多1。5倍,輕重機槍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另外,日本一個常設師還多有炮兵車和輜重車1000餘輛,坦克24輛。

日本有海軍艦隊4個,大型艦艇200艘,共77。1萬噸,中國僅有艦艇66艘,共5。9萬噸。日本陸海軍有航空兵中隊91個,飛機2625架,中國只有空軍中隊31個,飛機600架(其中作戰飛機305架)。

在經濟和軍事實力上,日強中弱,這是中日全面戰爭初起之時最基本的形勢。但是,日本是一個小國,本土只及中國1/28,人口只有中國的1/6,本國資源缺乏;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這些因素也必將對經濟和軍事實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編 舉國奮戰(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實行全國性抗戰

第二節 “七·七”事變爆發,中日全面戰爭開始

一、事變前平津地區的軍事態勢

“七·七”事變前夕,平津地區的軍事態勢是:

北面,有部署於熱河和察東的日本關東軍一部,其前鋒已伸入長城沿線的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和獨石口等關隘的兩側地區。

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分佈於張北、尚義、寶昌等地。平津之間,有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轄的約1。7萬人的偽保安隊5個總隊,部署於通縣、順義、懷柔一帶。

在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