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在南京解放前夕,蘇、英、法等國的外交使節已隨即將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廣州,耐人尋味的是惟獨美國駐華大使館沒有南遷,仍留在南京。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親歷了南京的解放。它似乎告訴人們,這是有意作出間接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姿態,不乏預設中國革命勝利的內涵。當然這絕非司徒雷登的個自行為。
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曾多年在中國北平擔任燕京大學的校長,他有許多學生後來成了中###人,當時中共外事組的成員黃華就是他的學生。南京解放後的第三天,黃華出任南京軍管會外事處長,司徒雷登即派他的私人秘書、與黃華同為校友的傅經波作為他的私人代表拜訪黃華。他透過傅經波向黃華明確表示:美國過去支援國民黨是錯誤的,現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並獲得現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的同意與中共進行正式外交接觸。黃華當即報告中共中央。5月10日黃華接到毛澤東的指示,要求黃華向司徒雷登明確宣告,美國應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5月13日黃華特地去美駐華使館拜訪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對昔日的學生備加讚揚之後表示美國願意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把留在上海的美國援蔣的糧食和棉花移交中共,他希望能訪問北平。中共雖沒有拒絕司徒雷登,但只允許他以個人的名義去北平探親訪友。司徒雷登懷著極為興奮的心情把此事報告給美國政府,但杜魯門總統認為中共即將建立的新政府必將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阻止了他的北平之行。不久,司徒雷登悄然離開中國回美國述職,毛澤東為此寫了一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以此宣告美帝國主義阻撓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一切努力都徹底失敗。
美國政府雖然無可奈何地承認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失敗已經是無可挽回的事實,但對遠離大陸而對美國有著切身戰略利益的臺灣,可謂絞盡腦汁。
早在1948年11月當國共兩黨進行決戰的時候,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回答國務院有關對臺灣問題局勢時指出:“美國應透過外交和經濟手段,不讓共產黨統治臺灣,從而保證其留在對美國友好的政府手中,是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的。”這之後,蔣介石下野前夕,1949年1月1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提出的《關於美國對福摩薩(臺灣)的立場報告》,分析了美國對臺灣政策的四種可供選擇方案:“一是根據日本投降條款,與國民黨談判由美國接管臺灣,或待國民黨政府垮臺後,由美軍直接佔領;二是與國民黨政府談判在臺灣享有治外法權和建立軍事基地,條件是美國幫助他們堅守臺灣;三是支援臺灣國民黨政府,承認它是中國政府;四是支援非共產黨的臺灣地方政府,這能使美國在華行動有更大的自由。”報告最後提出了美國的基本政策:“不讓福摩薩和澎湖列島落入共產黨手中”,“為達此目的,最切實際的辦法是我們在對此不公開承擔單方面義務和施加單方面壓力的條件下,把這些島同大陸隔離開來”,“支援福摩薩的非共產黨控制的地方政府”。這是美國政府首次明文確定以割裂中國領土臺灣為基本目標。該報告中還提出:“要儘可能地施加影響,阻止大陸的中國人進一步流向臺灣。美國還應謹慎地與有希望的臺灣各地領袖保持聯絡,以便將來有一天在符合美國利益時利用臺灣自治運動。”
宜將剩勇追窮寇(2)
1949年2月,蔣介石下野後,美國駐南京大使館參事莫成德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派遣,前往臺灣執行特殊使命:實地考察臺灣自治方針能否得到貫徹。莫成德到臺後,即遊說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自立。遊說內容為:
(1)臺灣現在的省主席,宜使政治與“國府”分離,經濟貿易和中共斷絕,臺灣主席辦理臺政,美國每年撥給臺灣經濟援助2500萬美元。
(2)形式上聯絡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今斯里蘭卡)各國各出一些象徵性的兵力,會同盟軍佔領臺灣,希望在兩週內,在臺召開政權轉移會議。
(3)會議決定後,美國即對臺灣海峽之海上及空中擔任巡邏與聯絡之活動,以免外來軍隊之襲擊,同時遣送不受歡迎之大陸在臺分子。
(4)通知蔣介石,如他願意留臺灣,當以政治避難者身份相待。
然而美國卻找錯了物件。美國雖想拋棄老朋友蔣介石,可陳誠不原棄蔣,他跟隨蔣介石數十年,怎能在危難之中離蔣而去呢?陳誠雖然###,但頗重民族大義,他決不願把臺灣與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