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手持短棒,指點著掛圖道:“解決關中大旱之策,在於如何向涇河借水……大王請看,這是涇水流向,這是洛水流向,這是渭水流向。三水中涇水地勢較高,水量豐足,從西北而下繞開關中匯於渭水,最後進入黃河。關中平原無法引用涇水的關鍵,就在這個‘繞’字,如果要讓其不‘繞’,就需要掘通仲山,從瓠口引涇水橫貫關中,如此則水到渠成。關中數十萬頃平川即可變成良田……”
嬴政耳聽眼觀,不由在心裡暗暗叫“好!”,轉態一想似有疑慮地思忖著問道:“既然仲父已有如此絕妙構想,為何不早作決策!”
“微臣才疏學淺不識水工,掘通仲山,從瓠口引水,只是千慮之一得,若要變成現實,非有專精水工不可!”
嬴政晃腦巡視左右及身後眾臣:“大秦人才濟濟,難道就找不出一個能司水工之職的人嗎?”見眾臣默然無語,目光最後還是停在呂不韋身上。
“大秦自都江堰之後,三十餘年未興水利工程,此類人才極為奇缺。如此大型工程更是無人勝任,”呂不韋愁苦地嘆息著道:“微臣僅過五十,卻已為此愁白了雙鬢,實在沒法解決!”嬴政深情地看了他一下,見呂不韋的雙鬢確已有了灰白髮絲,不由頷首著轉臉再問:“都說大秦國勢強盛,人才輩出。怎麼連一個優秀的水工都沒有呢?”
李斯見眾臣無語,便出班奏道:“微臣在自楚赴秦的路上,曾聽人說韓國水工鄭國,乃天下水工奇才,若能請到鄭國……”
嬴政決然地打斷道:“大秦既然沒有能勝此任的水工,就不是‘若能’,而是一定要請到。”
大夫馮去疾思忖著道:“微臣也早有耳聞,鄭國治水乃天下奇才……只是大秦對韓國已多次用兵,此等於秦有利的大事,韓王一定不會準其入秦!”
馮去疾言畢,不少大臣更是晃腦著將馮去疾所言“韓王一定不會準其入秦”,變成了:“此等於秦有利的大事,韓王絕對不會應允!”然而,對此“絕對不會……”之說,有人也不以為然!依據之一就是秦比韓強,若派大兵壓境,韓王必然鬆口……爭來辯去,最後還是認為馮去疾所言“韓王一定不會準其入秦”似有道理。那麼怎樣將“不一定會”,轉變為“一定會”呢?有人獻策道:“請大王派使臣入韓,許以獻糧獻款,割地賠城,商借鄭國……由於此法看來較妥,殿中立即響起一陣“臣附議!”“臣也以為此法最妥!”的聲音。
嬴政關注著眾臣的議論,待吵嚷聲平息後,朗聲道:“為得鄭水工入秦修渠,獻糧獻款,割地賠城,本王都在所不惜……”稍停後反問道:“如果韓王硬是不借,怎麼辦……?”見眾臣默然無語,誰也答不上話,決然再道:“本王思忖借鄭國之法有二,第一是派兵強借,但現在天旱缺糧,不宜用兵;第二是派人智取……”略作思忖,朗聲喚道:“李斯、蒙恬領旨!”
李斯、蒙恬立即出班應答:“臣在。”
老臣彭煜語出至城,遲疑著道:“大王還未親政,不能……”
“不能什麼?”嬴政不滿地皺起了眉頭:“不能下旨是嗎?”目光銳利地厲聲再道:“先祖戒律,後繼儲君要二十二歲才能親政下旨,是怕新王閱歷淺薄,遇事混沌,貽誤天下。”雙目如電,直盯彭煜:“你看本王混沌嗎,啊!”嚇得彭煜惶恐地匍匐於地,連連叩首道:“大王天縱英明,絕不混沌……”
嬴政看著鬚髮皆白的彭煜,又道了一聲:“愛卿平身吧!”儼然已是一派加冕秦王的氣勢了。
嬴政見彭煜已退歸班內,厲聲再道:“今後廷議國事,不許再提本王不能下旨之事。本王不能下旨,難道還不能提一個建議!如果建議沒錯,眾卿能不執行嗎?啊!”他這一“啊!”把滿殿大臣全嚇懵了!
殿內群臣轟然跪地,俯首齊道:“大王旨意臣等盡皆遵行!”
呂不韋也跪在殿中,口中也在唸念有詞,卻聽不清他在說什麼。其實與其說他在虔誠地向嬴政表忠,還不如說他在立著耳朵聽眾臣說些什麼?當他聽明眾臣把無冕王嬴政的話,稱之為“大王旨意,臣等盡皆遵行!”時,他知道自己今後也得小心了。
嬴政欣喜地微笑道:“都起來吧。”轉對李斯、蒙恬:“當年大破五國聯軍,二愛卿與王賁勇闖魏國都城,釜底抽薪,事辦得很好。現今本王命你二人帶上嬴成,前往韓國見機行事,捆也要把鄭國捆來!”至此,眾臣才瞠目瞭然,嬴政所謂的“智取”,實際上是要將鄭國強行“捆”來秦國!這種做法雖然有一定風險,萬一強捆失敗,韓國以此指責秦國,道義上將處於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