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殿者可以於下一、二科參加殿試進行彌補。納蘭性德病情這時卻越發嚴重,而且有功虧一簣的感覺,情緒十分低落,也就沒有再參加殿試,這件事之後他為自己寫了首七律聊以自慰:

曉榻茶煙攬鬢絲,萬春園裡誤春期。

誰知江上題名日,虛擬蘭成射策時。

人生若只如初見(3)

紫陌無遊非隔面,玉階有夢鎮愁眉。

漳濱強對新紅杏,一夜東風感舊知。

——《通志堂集》卷四《幸舉禮闈以病未與廷試》

他心裡覺得未能參與殿試,為失去了揚名顯聲光宗耀祖的機會而苦悶遺憾。當然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自己未能獲進士並非是自己學識不如他人,不懂得皇帝提出的經史時務之策,而是由於生病錯過了機會,同時也向老師徐幹學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希望繼續得到老師的指點,對下科殿試充滿了信心,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獲得功名。明珠在得知自己的兒子受挫後,一邊安慰他養好身體,一邊勸他不要消沉氣餒,要更加的自律刻苦,更加地努力鑽研漢族的經籍,納蘭得到父親的支援自然更多了份低氣。

徐幹學是顧炎武的外甥,自幼就受到舅舅的指撥,而且顧炎武很多學術著作都存放在徐家,比如那本大名鼎鼎的《日知錄》就曾有很大一部分手稿是存在外甥家的。徐幹學是不可能不看舅舅那些花心血寫的手稿的,也勢必受到舅舅治學觀念的影響。而這種影響,現在又傳到了納蘭性德身上,顧炎武提倡“篤志經史”,納蘭性德在徐幹學的教導下也“晚乃篤意經史”。納蘭性德逢三六九日黎明即到徐幹學府上和老師講論書史,披星而歸,徐幹學必然向他講述過舅舅《日知錄》的寫作方法。這本書是顧炎武的讀書札記,由不連貫的條目組成,寫作形式相當地靈活,字數多少也由內容來定,可長可短。納蘭寒疾好後就投入了《淥水亭雜識》的寫作之中,這本書中就有很多顧炎武寫《日知錄》的影子,更可以窺見亭林先生的思想軌跡。在《淥水亭雜識》中的一些內容表明瞭納蘭先進的治學思想,一是主張博覽群書,不囿於一家;二是對一些歷史人物和時間進行品評,提倡忠君盡節;最為先進和難能可貴的是,納蘭還在著作中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比如納蘭對西方的龍尾車和恆升車等農業機械的研究,他認為這些機械比國內的故有之器要“便易”許多,更有益於農事。作為一個滿族的貴公子,一般來說享受還來不及,哪會去關心民間的農業生產,納蘭性德居然有此心,可見他是相當關心百姓疾苦,而且有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和社會責任感,非常難能可貴。這本《淥水亭雜識》更是滿族筆記類作品的扛鼎之作,更是他們學習漢族文化的一個歷史記錄,可以說納蘭性德是學習漢族文化中最勤奮用功最深,也是悟性最高的人。我們也可以從這本書中看出當時的納蘭性德有著遠大的抱負和卓越見識,在一首《金縷曲》詞中,他這樣信心十足地說到“未得長無謂!竟須將銀河親挽,普天一洗。麟閣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歸矣。”分明在說要將銀河水引下來,要將天地衝洗一遍,氣勢如虹,滿是少年壯志書生豪氣,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仕子,為大清朝建立一翻功業。

在告殿的三年後,也就是康熙十五年,納蘭性德補行了殿試。殿試的考試內容不外經史時務策,每道策題又對三四件國家大事進行策問,納蘭的試卷書法遒勁,條對凱切,讀卷的考官看過之後都讚歎不已,最終試卷被定為佳卷。殿試的錄取者分三甲,第一甲賜進士及第,有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位,納蘭被錄取為二甲第七名。當年這一科所錄取的進士人數是一百九十五名,納蘭排在第十名,這個成績對滿族出生的讀書人來說,已經排得相當前了。按照清朝的慣例,在舉行完傳臚典禮之後,狀元即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其餘的新進士還需要赴保和殿參加朝考,按照朝考的成績結合殿試的名次年齡以及閱歷等情況,由皇帝決定分別授予官職。納蘭在廷對時累累數千言,析理之諳熟甚至在一些朝廷中的宿儒之上,最後被定為難得的優秀試卷。可是康熙這個時候發話了,他知道眼前這位納蘭性德是明珠的兒子,他心裡不想授予納蘭外放的官職,要“天子嘉用”,康熙帝要留著納蘭,讓他在身邊充當自己的侍衛。

按照當時納蘭的考試成績和年紀,以及才能,本應該選為庶吉士,在翰林院繼續深造。可是康熙帝也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也許僅僅是憑了自己的興致,根本不顧納蘭的想法就讓他做了自己的三等侍衛。侍衛在滿語裡稱為“蝦”“轄”。在努爾哈赤崛起之初,這些侍衛主要由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