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遊戲,我們仍然還得選擇遊戲。為了孩子,我們無路可退。
不幸的是,前面所提到的遊戲時孩子最需要大人的幾種情況,對大人來說,也正是最難和孩子游戲的時候:
&;#8226;當孩子無法和我們、他們的同伴聯結時,我們自己通常也會有斷裂感,心裡感到傷心難受、厭煩易怒,根本不想遊戲。
&;#8226;當孩子不停玩同一個遊戲,或者遊戲本身具有攻擊性,兒童不宜時,我們會想嚴加懲罰、不予理睬或者一走了之,但就是不想加入他們。
&;#8226;生活中發生的變動對大人來說也一樣困難。當我們忙於處理生活中的鉅變時,關注、照料孩子的時間變得更少了。
&;#8226;在安全問題上,我們可能會由於擔心過度,而無法遊戲(孩子之所以遇到危險,是因為我們在第一時間沒引起足夠注意)。
也許我們都發過誓,絕不會像其他大人一樣嚴厲對待孩子。但就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也就是他們發脾氣、罵人、行為不端時,我們一怒之下,施以家法,或是傷心地把他們關在屋外。我們這時就忘了孩子有多脆弱這回事,就像他們忘了要合作分享、保持鎮靜還有遵守規矩一樣。當生活裡發生了巨大的變動時,比如家裡添丁,喬遷離婚,我們身心裡盡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和要做的事情。身處變動中的孩子本來需要更多關心,現在倒好,反不如從前了。他們當然會變得淘氣起來,我們卻仍然無暇照顧,就這樣,我們與孩子間的鴻溝越來越深。難怪教育如此之難!
問題還不止於此。我們有些大人自童年期也累積下一些心理問題、未經治癒,當孩子需要我們一起遊戲時,它們就會跑出來拉我們後腿,製造麻煩。更糟的是,這又會影響我們幫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
一位與我工作過的母親能夠把她女兒的問題說得一清二楚,但就是弄不清這些問題的來源。她孩子五歲,神情憂鬱、落寞。與女孩開始遊戲之後,我看出她在維持聯結上是多麼費勁兒。她總是像只受驚的小貓躲在角落裡,而我的遊戲的開始部分也總是怎麼勸導她出來。經過努力,當我終於和女孩建立聯結後,我邀請母親加入遊戲。母親雖然表現得有些僵硬、不自然,但是母女倆還是樂於接受我的指導,學習如何一起遊戲。
但是,當我退出遊戲,在一旁觀看時,媽媽卻頓時發懵了。她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完全不知道從何下手。這次的表現終於使媽媽自己意識到,她自己的聯結斷裂對女兒影響有多大。以前,她總是以太忙、太累來推託遊戲這份工作,避免直面自己的情緒問題。當母親行動起來,掃除自己的障礙,整個的家庭面貌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母女間的聯結再不磕磕碰碰,兩人的關係變得非常融洽。
一直以來,這位媽媽想透過逃避遊戲來避免自己的情緒受傷,她沒意識到這是以整個家庭的幸福,孩子的快樂為代價的。大人想盡量避免情感再受折磨,這本身無可厚非。除了這些痛苦的感受之外,誰還能阻止我們和我們最愛的孩子一起遊戲呢?有時候,大人只有透過迫使自己和孩子一起坐在地板上,玩他們喜歡的遊戲,才能認清楚自己想避免的感受到底是什麼。有位曾告訴我:“和孩子一起玩不會一直都很好玩,但我還是會堅持,我知道最後我們都會更快樂。而且,我用他們的方式玩得越多,他們也就會更願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
與孩子游戲時,除了自己的情緒外,我們常常還會被遊戲本身的無聊搞得厭煩不堪,或是自己疲倦得一點都不想動。有些家長生氣的時候,會對遊戲制定嚴苛的規則,提出過高的紀律要求,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有些家長剛開始還能保持克制,但是一旦孩子哭了起來,或者把東西搞亂了——這些遲早都會發生,在所難免——他們就會爆發了。有些大人生性好強,一定要比孩子建造一個更高的塔樓,更好的樂高模型。與之相反,有些卻堅持戰略防禦,不敢和孩子玩摔跤,害怕受傷,也怕出洋相,肌肉似乎好久沒用了。孩子需要我們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感受,與他們一樣,玩他們所鍾愛的遊戲。和孩子玩上一整天而不會產生以上所說的這些情緒、感受,這樣的成人即使有,我還沒碰見。
第15章裡我們會談到如何釋放自己的這些情緒,其他章節也會說到怎麼玩遊戲比較合適,但最實用的方法是:與那些願意真誠面對這些情緒、感受的父母交談。做父母也需要休息、調整,精力得到補充,你才不會讓自己的情緒堵住,也才能放鬆地和孩子一起玩耍。最後一點,要學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