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寧:美國攻打伊拉克沒有像樣的戰例。� 王建: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核心,是承認國家主權像人的生命一樣不可隨意被剝奪,從1648年以來,國家主權的觀念已經存在了350多年,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為什麼美國要率先破壞這個觀念?一戰、二戰,德、意、日對歐亞國家發動侵略,也是不尊重國家主權概念,它們發動戰爭的目的是要與原先的霸權國家如英、法、美等國爭霸,但是對現在已經擁有世界霸權的美國來說,為什麼也要破壞國家主權觀念,是出於什麼動機,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就會明白為什麼未來的世界是新戰國時代,為什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終將會解體。   
從人權戰爭到“先發制人”戰爭�(1)
“人權高於主權”,更多的是口號。實際上,這底下更多的東西是,各國都在各打各的算盤,也就是第一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 這場表面上針對伊拉克的“先發制人”的戰爭,實質上也是對歐元區的一場“先發制人”戰爭。 � 喬良: 談這個話題就得先談科索沃戰爭。科索沃戰爭比這次伊拉克戰爭背景要複雜。由於我們要談新戰國,有些問題就要區別清楚。在我們看來,科索沃戰爭,不能把它理解成當時歐洲各國都很一致希望打這一仗,所以就邀請美國來打。大國政治有表面的原則。但是,這套原則我們不能完全相信,我們不能由於有表面的原則和規則,就一味地按原則和規則行事。實際上,在大國政治角逐中吃虧的是哪些大國?是那些沒有國家利益意識的大國,最後吃虧都是吃在規則和原則上。由於形成了某種體制,就以為一切問題都只能在體制內解決。體制是被什麼支撐的?一定是被某些規則和原則支撐,可是有了體制,又按照規則去行事,結果缺少大國利益意識的國家,率先吃原則、規則的虧。美國和英國可從來不吃這個虧。看看科索沃戰爭,並不是歐洲人發動的,是誰呢?現在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先是布萊爾極力鼓動克林頓發動這場戰爭,克林頓很猶豫,為什麼呢?克林頓作為一個平民總統,對寡頭集團操縱的利益,他的意識不夠強,他沒有布什和拉姆斯菲爾德那麼明確,布什這些人一上臺,就意識到發動戰爭的作用,克林頓這方面意識不夠強,是在布萊爾強烈的要求下,最後決定邁出這一步,也是很不容易的。為什麼呢?就是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這道門檻很難邁過去,因為這涉及已被世界各國尊重了350年的主權問題。 如何越過主權去對一個主權國家開戰,就得提新口號,設立新規則。對付米洛舍維奇,必須找到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就是“他屠殺阿族人,他搞種族滅絕,他侵犯了人權”。但即使他真是這麼做還是在主權範圍內行事。你要打擊他,就得讓你的人權理念高於主權理念才行,就得突破威斯特伐利亞和會以來形成了350年的主權原則。在布萊爾鼓動之下,克林頓政府審時度勢,認清了這場戰爭對美國利益的意義所在,終於決定發動這場戰爭。而這個時候,無論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所有的老歐洲和新歐洲,都沒有意識到,英國人和美國人在這裡頭謀求的是英美的國家利益,美國人的利益要求是什麼?美國的目標是想驅趕資本,要控制資本的流向,要打擊可能對美元地位構成挑戰的歐元。而英國要幹什麼?英國要的就是,不願看到歐洲大陸走向統一,使自己這個島國孤立於歐洲之外。所以,我們在每次談到歐洲的時候,千萬不能把英國與法國和德國,放到一起來談,它們不是統一的歐洲。因為,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英國的邊緣化,一旦出現統一的歐洲,勢必以法、德、俄為軸心,英國就會邊緣化,這是作為老牌帝國的英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即使布萊爾是工黨的代表,依然首先是英國利益的代表,它同樣不願意看到這一點。所以說,當歐洲逐漸開始成為一個板塊,歐盟逐漸發生作用,歐元即將問世的時候,選擇戰爭,選擇一場以“人權高於主權”這種高尚口號為藉口的戰爭,讓歐洲人參加到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戰爭中來卻又無話可說,這就是科索沃戰爭發生的深層原因。但只有美英最清楚它們發動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為什麼選擇科索沃戰爭的時機恰恰是歐元即將啟動的時機?所以,究竟布萊爾和克林頓說了什麼,我們不知道,這也許要留在將來有關檔案解密之後再說,但有些跡象無須解密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我們看到的是,這場戰爭最終還是發生了,結果是什麼?結果有許多個,首先是歐盟一體化進一步向後推遲,主要歐洲板塊無法進一步形成,形不成一個完整的板塊,英國就能夠繼續對歐洲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