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低了,資本繼續停留在物質生產領域裡邊,就無法獲得像過去那樣巨大的增值率。比如說通用公司在中國,它的汽車利潤率高的時候,達到25%,像別克剛推出來的時候,第一年賣兩萬臺,現在通用公司在中國的利潤率能達到15%,但是在本土5%都達不到,這就說明成熟的市場和發展中的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種情況就推動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從它本國的製造業開始向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轉移。一戰、二戰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主要是為了獲取資源,根據統計,直到二戰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海外投資有80%以上是集中在資源產業。但是現在它是轉移到製造業,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因為過去它國內的物質產品需求還沒有滿足,但是現在滿足了。 從資本主義國家的海外投資看,雖然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投資還是主體,但是在二戰以後,它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始終是上升趨勢,在二戰結束初期還只有5%,到70年代是15%,80年代到了20%,現在是30%。你想想,如果與發達國家在戰後長時期中,要佔到全球經濟中的3/4以上的比重相比較,30%已經是很高的份額。另外,在它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佔總投資在1/4的時候,它的利潤回報可以佔到全部海外投資的1/3;投資佔到30%的時候,利潤回報可以佔到40%,可見,是投資回報率的差別在引導發達國家的投資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投資回報率的差異,實際上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物質生產部門工人工資水平的差異。對當代的製造業來說,放在哪裡生產實際上差別都不大,因為生產機器的自動化程度都很高,有許多機器實際並不需要人有多高的知識和技術,這些知識和技術都已經固化在機器裡了。比如在我們沿海地區的很多高科技企業裡,用的工人都是隻有初中文化水平的農民工。 這樣就形成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製造業的相對競爭優勢,甚至迫使發達國家不斷削減在本國的生產,而轉到發展中國家來生產,再進口回去。這個過程也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制造業能力流失的過程,即“空心化”的過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現在有25%的需求需要進口,其中消費品還要高,超過40%。� 王湘穗: “空心化”過程是資本尋利的過程,也是資本就近找市場的過程,只有在發展中國家資本才能找到它們需要的利潤和市場,這可以看出資本是沒有什麼對國家的忠誠度可言的,從國家角度看,“空心化”會損害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但資本卻不管這些,資本沒有國界,也沒有對國家的忠誠。� 王建:但是向海外轉移,它也遇到很多麻煩,比如說像美國的資本主要向拉美走,但是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進入拉美以後,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等,在80年代相繼爆發了債務危機,它們有1萬億以上的美元債務無法償還。這樣的話,也使資本的對外轉移發生了困難,所以,到80年代後,資本又開始向本國的資本市場轉移,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後,這種向所謂“中心市場”轉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就形成了當代國際資本從資本中心向外圍,再向中心運動的軌跡。 我之所以要描述這樣一個過程,是為了說明,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到今天的虛擬資本主義階段,不是偶然的,金融與貨幣層面的利益成為當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主體利益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不是資本一開始就要走入虛擬階段,而是在國內都沒法從物質生產過程牟利才最終走上了虛擬經濟的道路,這也是為什麼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了那麼多年後才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巨大資產泡沫的歷史原因之一。這也說明,即使是在經濟泡沫破了以後,發達國家也沒法走回過去的發展物質產品生產的道路,它們只有沿著這條虛擬經濟的道路繼續走下去,因此就會使它們的國家利益日益向金融與貨幣利益層面集中,就形成了在當代世界資本主義新階段,帝國主義國家利益紛爭的矛盾焦點以及戰爭的根源。� 李曉寧:王建剛開始寫有關歐元文章的時候,我並不太注意。然而,當他強調警惕全球經濟危機的時候,我開始注意他的觀點了。 我覺得首先應該把虛擬經濟出現的條件分析一下。怎麼會走上這條路呢?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與技術的發展有什麼關係?現在的全球需求是一種什麼狀態? 這20年來,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經濟高速增長,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美國的增長靠的是高技術。中國的增長呢?表面是依靠製造業轉移,實際上也是靠技術更新,只不過這個更新是複製外來的技術。任何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某些需求。隨著這些需求飽和了,滿足它的技術也就隨之固化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