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無窮的碰壁,無謂的麻煩,無盡的###,無聊的暗算弄得焦頭爛額外,一無所得。於是,他在獨善之義的閒適詩方面,另闢精神空間,創“元和體”,別出蹊徑,獨樹一幟,不但改變了唐代詩風,也影響著千年以來中國文學。
文學是要變的,作家也是要變的。不變的文學,必死無疑,同樣,不變的作家,總有一天,老調子已經唱完,就該找根繩子把自己勒死了。古今中外,很多真正的作家,最後採取自殺的手段結束生命,就因為這種沒有出路的彷徨所致。在我們這裡,卻是相反,那些大作家、老作家,根本已經寫不出東西,還要硬寫,還要一本書一本書地推到我們眼前,好像發誓,不逼得中國讀者在閱讀他們的作品時,於憤怒與痛苦中自殺,決不罷休似的,也真是中國式的今古奇觀了。
再沒有比遷延中唐長達四十年之久的朋黨之爭,更能暴露中國知識分子那最汙濁,最陰暗,最寡廉鮮恥,最見不得陽光的醜惡靈魂了。錢易在《南部新書》裡,講了一則小故事:“白傅與贊皇不協,白每有所寄文章,李緘之一筐,未嘗開。劉三複或請之,曰:‘見詞翰,則回吾心矣。’”看看這個李德裕,是個什麼東西,也就無須廢話了。
因此,白居易在開闢新的精神空間的同時,也在另謀新的生存環境。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說:“居易初對策高第,擢入翰林,蒙英主特達顧遇,頗欲奮厲效報,苟致身於謨之地,則兼濟生靈。蓄意未果,望風為當路者所擠,流徙江湖。四五年間,幾淪蠻瘴。自是宦情衰落,無意於出處,唯以逍遙自得,吟詠情性為事。大和已後,李宗閔、李德裕朋黨事起,是非排陷,朝升暮黜,天子亦無如之何。楊穎士、楊虞卿與宗閔善,居易妻,穎士從父妹也。居易愈不自安,懼以黨人見斥,乃求致身散地,冀於遠害。凡所居官,未嘗終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務,識者多之。”
也許,任何一個信口雌黃的人,任何一個站著說話不嫌腰痛的人,任何一個習慣於高調指責一切的人,任何一個其實很王八蛋卻總將別人看作王八蛋的人,大可以痛斥白居易的軟弱、轉向、後退、認輸。可是,善良的人們,怎麼不能替這位詩人想一想,他為什麼要衝鋒陷陣,為什麼要慷慨就義,為什麼要奮不顧身,為什麼要一往直前呢?
居大不易白樂天(5)
文學在變,生活更在變。
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甘露事變”發生,白居易寫過“彼為菹醢機上盡,此作鸞皇天外飛。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詠史》)。“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從這些詩句裡,我們看到在那場血腥的政治屠殺中,他對於能夠僥倖逃脫,未遭殺身之災,是心有餘悸的。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實際上他是在肯定自己這些年來為改變生存環境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因為,大約從公元824年(長慶四年),除太子左庶子分司東都洛陽,便基本上離開“居大不易”的長安。而從公元829年(大和三年)起,一直到公元846年(會昌六年)去世,就一直居住在洛陽外郭城東南端的履道里。得以存在下來,得以進行創作,得以享受生活,得以安度晚年,成為快樂神仙。
他寫過一篇文章,題曰《池上篇》,講述他在洛陽履道里那個精神家園裡的幸福時光。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鬚飄然。識分知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居坎坎,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吾所好,盡在吾前。時引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優哉遊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這篇得其所哉的短文,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在長安“居大不易”的白樂天,終於在洛陽靜靜的伊水邊,實現了當年顧況對他“居天下有何難”的期許。
世事短暫,文學長久,聰明如斯人者,才真是值得我們欽敬啊!
()免費電子書下載
錦瑟無端五十弦(1)
錦瑟無端五十弦按西方傳說,天鵝在生命終結的時刻,總是要發出動聽的哀鳴,人們遂將文人的最後作品,喻之為“天鵝之歌”。
公元858年(宣宗大中十二年),晚唐詩人李商隱,被罷鹽鐵推官,回到河南滎陽後不久,憂鬱而卒。詩人在臨終前的這段時間裡,曾經寫了一首七律《錦瑟》。清代編《全唐詩》,